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不尋常的耕耘,不一般的收獲——我國夏糧主產區夏收觀察
2020-06-07 07:20:14 來源:新華網  作者:

  新華社合肥6月6日電 題:不尋常的耕耘,不一般的收獲——我國夏糧主產區夏收觀察

  新華社記者

  芒種到,麥金黃。眼下,我國夏糧主要作物冬小麥進入集中收獲期。一臺臺收割機在麥田裡往返穿梭,豐收在望。

  面對暖冬、新冠肺炎疫情、病蟲害等一系列風險挑戰,各地通過超常規助農措施,努力降低疫情等對夏糧生產的影響,取得了積極而明顯的成效。那一粒粒歸倉的收獲,是對耕耘的回報,更是中國應對挑戰開啟新局的底氣。

  在安徽省定遠縣張橋鎮南楊村,農民駕駛小麥秸稈打捆機在麥田裡作業(5月29日攝)。新華社發(黃博涵攝)

  歷艱辛:開鐮來之不易

  時下的江淮大地,藍天下金色麥田耀眼奪目。

  『今年小麥從種到收遇到不少困難,沒想到收成還挺好,畝產比去年要高200斤。』張海清是安徽省定遠縣種糧大戶,流轉了1200多畝地,種了多年的麥子,今年格外感慨。

  冬小麥從種到收,要經歷七八個月時間。作為每年收獲的第一茬糧食,產量受制於天氣好壞、病蟲害輕重等多重因素。

  張海清的麥子去年10月播種,今年5月28日開鐮,『播種時遇到乾旱,好不容易麥子種下去了,返青田管時又遇到疫情。』

  『縣裡給我開了運送農資的綠色通行證,農技人員通過微信群及時提供信息,開具個性化的「田管處方」。』張海清說,得益於政策『及時雨』,小麥保住了。

  5月下旬以來天氣晴好,午季小麥各主產省相繼開鐮收割。截至6月4日17時,安徽、河南兩省已分別收獲小麥4049.6萬畝和6900萬畝,收獲進度分別達到94.2%和80.7%。

  在河南省新蔡縣李橋回族鎮獅子口村,時建中家的16畝小麥豐收了。看著兒子忙著聯系收割機和糧食經紀人,父親時中龍打心眼裡高興。

  疫情嚴重時,小麥恰逢『一噴三防』關鍵期。一家老少都在家裡,打工也出不去,時中龍一度日夜焦心,『這幾畝地再收成不好,今年的日子可沒指望了。』

  幸好村乾部及時與農資供應商聯系對接,第三天農藥就送到了村口疫情防控卡點。

  『以前兒子外出打工,「一噴三防」往往做不到位。今年時間多,農藥也不缺,反倒紮紮實實地做好了。』捧著金黃的麥粒,時中龍笑得合不攏嘴。

  『疫情給今年小麥生產管理帶來巨大挑戰,除草、施拔節肥、防治赤霉病等全都不能耽誤,否則產量必將受創。』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董召榮說,『重重考驗之下,開鐮豐收著實來之不易。』

  在合肥市蜀山區小廟鎮,農機手操作機械設備收割小麥(6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助豐收:政策到位、科技強援

  春耕伊始,疫情給農業生產造成衝擊。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超常規政策措施陸續推行,確保戰『疫』、生產『兩不誤』。

  3月2日,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當前春耕生產工作指南》,要求從農村實際出發,制定差異化防控措施,不搞『一刀切』,打通農資供應、農機作業、農民下田等堵點。農業農村部開展奮戰100天奪取夏糧豐收行動。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各地積極作為、精准落實,明確解決辦法,力保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供應。

  在山東省汶上縣郭倉鎮,收割機在收獲小麥(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郭緒雷攝

  『今年小麥赤霉病防治領導力度、投入力度、調度力度均超歷史。』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盧仕仁說。

  收割、秸稈回收、旋耕再播種,現代化農機讓麥收變得簡單。

  河南省鄧州市小楊營鎮安眾村,大型收割機『一馬當先』,金燦燦的小麥被齊茬兒『吞下』,打捆機緊隨其後回收麥秸,撒肥、旋耕機械交替作業,播種機種下秋季豐收的希望。

  河南首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現場保障農機服務。公司總經理沈興新說,多臺機械配套作業,8小時可完成約400畝麥地的收割、播種作業,『專業的人乾專業的事,最大限度穩產保收,提昇效益。』

  在山東省汶上縣郭倉鎮,種糧大戶郭波波在收獲小麥(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郭緒雷攝

  植保無人機、農業物聯網、專家在線會診等『雲端』種地新模式,給傳統農業裝上高科技的『順風耳』『千裡眼』。

  剛收割完2200多畝小麥,安徽省懷遠縣種糧大戶尚躍又忙著旋耕整地,准備水稻直播。

  『我每天通過手機實時監控著地裡的莊稼,發現有病蟲害,可以及時做好田間管理。』尚躍說,在線會診解決了疫情期間的不少難題,『返青期的小麥長勢好,但田裡有雜草,專家通過手機視頻給出了除草方案。』

  『雲端』種地的嘗鮮者不斷湧現。

  在河北省泊頭市四營鄉黃屯村的麥田內,合作社工作人員利用植保無人機和噴霧機作業(3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牟宇攝

  在山東省夏津縣新盛店鎮東風村,種了多年糧食的李其河正在學習用手機控制全自動水肥一體化設備,這讓他『手機一點就能澆地、施肥』,還能節水、節肥。『有了這一套智慧農業設施,點點手機就把地澆了。』李其河說。

  『好糧』不愁銷,品質出效益。一些主產區積極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在河南省鄧州市小楊營鎮安眾村,加裝有北斗導航系統的拖拉機在無人駕駛狀態下播種(5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

  河南省鄲城縣種糧大戶黃俊飛去年就跟企業簽下了訂單,小麥收獲完直接從田間運到加工廠。『現在是訂單農業,企業要什麼麥子我們種什麼,一斤小麥多賣2毛錢,不愁銷路。』黃俊飛說。

  『發展優質專用小麥,更能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局局長張韙說。2019年,安徽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佔比為53.4%,較上年提高14.4個百分點。

  在合肥市蜀山區小廟鎮,農機手操作機械設備收割小麥(6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保糧安:穩定收購、抓好生產

  在中央提出的『六保』中,保糧食能源安全是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雲說,綜合各方面情況看,夏糧生產形勢較好,有望獲得好收成,預計產量將保持在較高水平,收購量也穩中有昇。

  時建中在河南省新蔡縣李橋回族鎮獅子口村的麥田邊查看收割機作業(5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嘉南攝

  為做到『有人收糧』『有倉收糧』,各地糧食部門提前謀劃,部署夏糧收購監管工作,確保夏糧收購有序進行。

  『個別地方倉容緊張的問題已引起我們關注,麥收前,全省各地忙著並庫騰倉、跨地區移庫,以保證有足夠倉容執行可能的托市收購。』河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楊洲群說。

  時建中(右)在河南省新蔡縣李橋回族鎮獅子口村收獲小麥(5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嘉南攝

  山東省汶上縣及時搭建銀企對接平臺,做到『有錢收糧』。通過『魯擔惠農貸』 『金種子豐收貸』等系列信貸產品,為全縣118家糧食經營戶提前籌措夏糧收購資金。

  一手抓收購,一手抓生產。為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供給,各地加快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實落地。

  在河南省鄧州市小楊營鎮安眾村,農機手操作大型收割機收獲小麥(5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

  安徽省近日要求圍繞糧食生產目標,落實糧食補貼政策,挖掘土地資源潛力,提高復種指數。引導農民盡可能擴大一季稻、夏玉米和夏大豆的種植面積,因地制宜發展薯類、豆類等雜糧生產,確保完成全年糧食播種面積。

  在河南省鄧州市小楊營鎮安眾村,農機手操作大型收割機收獲小麥(5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

  中國農業大學在河北省曲周縣王莊村設立科技小院,研究生們長年駐紮在村,推廣農業技術,幫助實施『水肥後移、精細整地、精量播種』三項技術,讓種糧大戶王志誠的信心更足。『省水省肥三分之一以上,還能省工,產量並不受影響。』王志誠說。

  在河南省鄧州市腰店鎮黃營村,農技專家在查看小麥長勢(5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

  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天海說,農村以托管、流轉形式集中土地的速度正在加快,適度規模經營漸入人心。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成為農業生產主力軍,這是破解『誰來種地』的可行之路。

  河南省鄲城縣石槽鎮單樓村村民在揚場(5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嘉南攝

  安徽省在35個產糧大縣,對50畝以上的適度規模經營主體,開展水稻、小麥、玉米大災保險試點,政府補貼保費80%。

  在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高廟鎮謝營村附近的高標准農田,農技專家在查看小麥長勢(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

  我國糧食已連續多年增產,在基數較高的情況下又遇疫情,還能保持穩產高產,『中國糧倉』在疫情下經受住了考驗,交出的這份『高分答卷』,也為全球糧食安全注入了信心。

  在河南省黃泛區農場九分場,一位農民在收獲小麥(6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嘉南攝

  董召榮說:『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不僅是為本國人民負責,更是為全球糧食安全貢獻力量。』(記者代群、陳尚營、姜剛、宋曉東、范世輝、白明山、張志龍、馬姝瑞、汪海月)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