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習主席新年首訪緬甸,這個獨一無二的詞再昇級!
2020-01-17 14:29:24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連日來,『胞波』一詞在中國和緬甸刷屏。一個專屬稱謂,只用於兩國人民之間,在世界范圍內真的少見。

  ▲1月16日,緬甸首都內比都飄揚著中緬兩國國旗。多處還可見熱情的歡迎標語。新華社記者王申攝

  1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將開始對緬甸進行國事訪問。訪前,他在三家緬甸主流媒體上發表署名文章《續寫千年胞波情誼的嶄新篇章》,多次提到『胞波』。

  記者留意到,其中兩家緬文報紙《緬甸之光》《鏡報》在緬文版中都用到了『瑞苗胞波』一詞。

  這一『昇級』,也反映出緬甸各界對習主席新年首訪的高度期待。

  一個詞

  中國外交布局中,周邊是首要。在與緬甸領導人會見時,習主席把中緬關系定義為四『好』:好鄰居、好朋友、好胞波、好伙伴。

  ▲對中緬民眾來說,習主席這次來訪可謂節日季『走親戚』。緬甸獨立節剛過,中國農歷春節將至。1月15日,緬甸仰光唐人街已充滿過年氣氛。新華社記者杜宇攝

  【胞波】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緬甸語資深翻譯家李謀告訴記者,習主席提到的『胞波』一詞有歷史傳統,由緬語音譯而來,最初指來到緬甸的華人,也收錄進第一部緬英詞典中,後約定俗成為中緬兩國間、兩國人民間的專屬稱謂。

  改革開放初期,李謀參與翻譯的《琉璃宮史》是一部被稱為『緬甸人家家戶戶都應該珍藏』的史籍,其中有一段傳說:龍王家公主與太陽神王子相戀後,生下三枚龍蛋。一枚金蛋化成緬甸紅寶石礦藏;一枚白蛋生出一男,成為緬甸史上纔智過人的國王;至於最後一枚青蛋,一種說法為到了如今雲南大理一帶,生出一女。

  雖為傳說,也折射出緬甸人自古以來對中緬親同手足的認同。

  ▲這是內比都大金塔,為當地地標建築物。緬甸是著名佛教國家,佛塔眾多,有『佛塔之國』的美譽。新華社記者王申攝

  ▲中緬文明交流互鑒源遠流長。中國盛唐時期,緬甸驃國王子率領舞樂隊訪問長安,白居易曾為之寫下名篇《驃國樂》。這是在內比都國家博物館拍攝的緬甸民族樂器。新華社記者申宏攝

  ▲習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說:『緬甸優美寧靜的風光、絢麗多彩的文化、勤勞淳朴的人民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1月15日拍攝的內比都集市,民眾在挑選鮮花。新華社記者孟娜攝

  【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

  習主席此次在署名文章中特別提到周恩來總理9次訪緬的佳話。他2019年4月會見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時,引用詩句『共飲一江水』,取自陳毅陪同周恩來訪緬時所作《贈緬甸友人》。

  詩中還有一句『和平力量偉』。周恩來1954年訪問印度、緬甸,三國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關系史上重大創舉。

  佳話續新篇。近年來,兩國高層交往密切。緬甸領導人多次訪華,習主席在出訪期間的多邊場合也專門安排雙方會晤。一次次見面,『胞波』內涵不斷豐富。

  ▲2016年10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果阿會見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新華社記者王曄攝

  『瑞苗』是親戚之意,讓『胞波』關系親上加親。2016年8月,昂山素季首次以緬甸國務資政身份訪華。兩國聯合新聞稿有一句是『雙方高度評價中緬「胞波」情誼』。當時,緬甸緬文報紙在報道這一句時就用了『瑞苗胞波』一詞。

  習主席對緬甸領導人多次提到『命運共同體』,為『胞波』關系賦予更深內涵。習主席此次訪緬一大看點也正是——構建中緬命運共同體,開啟中緬關系新時代。

  ▲一起學學這句緬甸話:『你好,瑞苗胞波!』

  一本書

  『水漲荷花高』,習主席在雙多邊場合不止一次引用過這句緬甸諺語。

  古時,緬甸是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西南方向絲綢之路的交匯之處。如今,緬甸是共建『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緬甸政府專門成立了共建『一帶一路』實施領導委員會,昂山素季擔任主席。委員會第一次開會時,她就點明兩個關鍵詞——發展與機遇。

  『如果我們沒有趕上「一帶一路」這個時代潮流,就會落伍。』緬甸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聯合創始人吳哥哥萊對記者說。

  吳哥哥萊此前在擔任緬甸總統首席政治顧問期間訪華時獲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英文版,一讀就愛不釋手,認為此書如此完整闡述中國政策立場、發展道路等實屬難得,『緬甸一定要有這樣的書』。

  他隨後牽頭翻譯工作,與雲南大學、北京大學學者密切合作。年逾八旬的李謀教授親自出山參與審校,寒來暑往,手寫批注寫得密密麻麻。

  2018年7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緬文版出版,立即獲得緬甸各界廣泛好評。緬甸聯邦議會將其收入議會圖書館。

  吳哥哥萊說,最有共鳴的是習主席提到『治大國如烹小鮮』,緬甸同樣國情復雜、發展任務艱巨,也需要『烹小鮮』的敬業和專業。『期待他的訪問給緬甸帶來更多發展良機。』

  1958年,李謀成為新中國第一批留學緬甸的學生,當時同行同學僅有一人。如今,令老先生欣慰的是,兩國交往後繼有人——不僅緬甸語專業、緬甸研究在中國多地高校順勢開花,緬甸『漢語熱』也持續昇溫。

  ▲1月14日,在內比都,緬甸商務部公務員在培訓班上學漢語。新華社記者王申攝

  據吳哥哥萊和雲南大學緬甸研究院負責人介紹,《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緬文版翻譯工作接近尾聲,有望於今年6月為中緬建交70周年獻上一份生日禮物。

  一座『橋』

  1956年,周恩來總理與時任緬甸總理吳巴瑞從緬甸經畹町橋走回中國,定格高層交往史上動人一幕。

  ▲1月3日,工作人員在雲南省畹町水產品交易市場分揀來自緬甸的螃蟹。新華社記者姚兵攝

  斗轉星移,畹町如今已成為中緬邊境重要口岸,臨近春節,愈加繁忙。每天上午,滿載的印度洋螃蟹等水產品從緬甸出發經口岸入關,進入畹町水產品交易市場,再從這裡發往湖南、湖北、重慶、上海等地千家萬戶,成為中國消費者心儀的『年貨』。

  市場負責人王建華說,近年來,中國從緬甸進口的水產品數量不斷增加。

  正如日趨活絡的邊境貿易,中緬互利合作正在釋放越來越多惠民紅利。

  ▲1月13日,一艘油輪停靠在緬甸馬德島中緬油氣管道項目卸油碼頭,准備卸載石油。這是『一帶一路』倡議在緬甸實施的先導項目。2017年4月10日,中緬領導人在北京共同見證了多領域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新華社記者杜宇攝

  備受期待的是,習主席此訪將推動中緬經濟走廊框架從概念轉入實質規劃建設階段。

  【中緬經濟走廊】

  『人字型』中緬經濟走廊,北起中國雲南,經中緬邊境南下至曼德勒,再分別延伸到仰光新城和皎漂經濟特區。

  ▲這是1月13日在皎漂縣中國援建學校拍攝的小學生。孩子們臉上涂著當地人常用的天然防曬護膚品『特納卡』。新華社記者杜宇攝

  從經濟特區到邊境經濟合作區,從電力能源、交通運輸到農業、金融、民生,中緬務實合作的『橋梁』將越來越堅實。

  一片情

  2019年12月7日凌晨,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內,先心病重病患兒菲奧經過5小時手術,轉危為安。在手術室外默默祈禱一夜的患兒母親激動得跳起來,兩眼哭紅:『感謝中國醫生高超的醫術,給了我的孩子第二次生命。』

  ▲2017年5月16日,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來到北京安貞醫院看望受救助在京做手術的緬甸先心病患兒。她在北京出席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華社記者李雪笛攝

  親望親好,鄰望鄰好。中國在緬甸啟動『光明行』、先心病兒童救助行動,為眾多患者帶去福音,是兩國人文交流紐帶日益拉緊的縮影。

  ▲1月15日,『中緬之美胞波之情』圖片展在緬甸仰光開幕。新華社記者杜宇攝

  『親戚越走越親,朋友越走越近。』

  習主席在一年之初的來訪,中緬以建交70周年為契機貫穿全年的種種喜事,將讓跨越千年的『胞波』情誼更深入人心。

  監制:閆珺岩

  文字記者:孫浩車宏亮張東強莊北寧姚兵趙珮然孟娜鄭曉奕駱珺黃尹甲子

  視頻記者:童嵐許楊殷家捷李姝莛武思宇趙博車宏亮徐澤宇黃慶義

  編輯:唐志強王申王玉玨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習近平對緬甸進行國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