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壯美中國的時代畫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2019-09-28 16:40:07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如果要選一個地方,用一天時間看遍中國,此刻的北京展覽館絕對是一個合適的去處。『偉大歷程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正在這裡舉行。在面積約15500平方米的『時光隧道』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壯美身影和鏗鏘步伐。

  湖北省浠水縣最早的農業合作社社員大會場景,遼寧省蓋平縣『太陽昇』集體農莊舉行建莊大會……在成就展的『屹立東方』部分,兩張老照片吸引了不少目光。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過《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強調把注意力更多轉向興辦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自此,農業生產合作社快速發展,進一步釋放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大慶石油大會戰實景還原。

  繼續向前,會看到『北京電子管廠車間一角』『新中國第一張鋁板生產成功』等老照片。1956年10月,北京電子管廠建成投產。這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電子元器件廠,它改變了中國電子管和電燈泡鎢絲等依賴進口的局面。1956年11月,東北輕合金加工廠建成投產,這是中國第一家大型輕合金加工廠,其產品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等領域,標志著新中國鋁加工事業從此起步發展。

  在這些老照片裡,我們還能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會議現場。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讓企業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以『包產到戶』『包乾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興起,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代表秘密簽訂『大包乾』契約。

  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時代變遷。光明日報記者安勝藍攝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展廳裡,4張經濟特區的俯矙圖顯得非常有衝擊力。197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出口特區,後改稱經濟特區。這在社會主義國家是首創,是順應世界經濟發展形勢、符合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客觀需要而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產業基礎十分薄弱。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52年,我國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0.5%,農業吸納了83.5%的就業人口。之後,我國主要實行『重點發展重工業』的方針,促進了工業積累。1978年,農業增加值比重降至27.7%,就業比重降至70.5%。

  女排精神展廳。

  改革開放後,人民群眾生產積極性得到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生產力迅速解放和發展,產業結構深刻調整。2011年,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提高到35.7%,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成為就業最多的產業;201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至45.5%,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增加值最大的產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轉型昇級加快推進,三次產業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2018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7.2%、40.7%、52.2%;就業比重分別為26.1%、27.6%、46.3%,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分別比1952年上昇23.5和37.2個百分點。

  安徽小崗村簽訂『大包乾』契約實景還原。

  展覽的最後部分是『走向復興』,我們可以看到『自由貿易試驗區』『精准扶貧』『綠色發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等關鍵詞和相關照片。它們是對新時代的回答,是對中國夢的追尋。

  在這個『時光隧道』裡,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種朝氣蓬勃的氣象。我們的經濟更有活力了,我們的家園也更美麗了。

  『以前的龍須溝竟然有這麼多污泥和垃圾。』展覽現場,兩張關於北京龍須溝的黑白照片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據介紹,1950年,北京市政府領導群眾僅用半年時間就清理了龍須溝內的污泥和垃圾,修建了排水暗溝和瀝青道路,安裝了自來水管和電燈,臭水溝變成了美好家園。

  展廳裡有一幅『毛澤東在杭州考察林業』的黑白照片,照片裡手扶小樹的毛澤東笑容燦爛。1956年3月,毛澤東發出『綠化祖國』的號召。1958年8月,毛澤東號召,使我們祖國的山河全部綠化起來,要達到園林化,到處都很美麗,自然面貌要改變過來。隨後,全國掀起植樹造林的熱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昭蘇縣夏塔古道草原。資料圖片

  一邊是莽莽荒原,一邊是林海松濤,觀眾很難相信這竟然是同一個塞罕壩。1962年1月,塞罕壩機械林場建立。經過50多年建設,造林面積達到1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0%,林木總蓄積量達到1012萬立方米,築起了一道護衛京津冀和華北地區的綠色屏障。

  回溯70年,環境保護從無到有,生態文明建設日益加強。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主導下,我國進行了一系列植樹造林、美化環境、保持水土等方面的基本建設。從20世紀70年代起,我國就重視環境保護,特別是『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物治理。1972年,我國參加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之後成立了一批環境保護相關機構;197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次對環境保護作出規定;1978年11月,『三北』防護林工程啟動建設;20世紀80年代我國將環境保護列為基本國策,90年代制定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如今的中國,稱得上『壯美』二字。因為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這個文明古國更加深沈雄壯。因為生態環境的巨大改善,這片東方土地更加美麗多姿。

  因為她,我們安居樂業。

   (光明日報北京9月27日電記者陳海波、劉坤)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為光明日報記者閆匯芳攝

  《光明日報》( 2019年09月28日04版)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