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歐陽自遠:未來中國還要『飛』得更遠
2019-09-28 14:42:31 來源:中新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七十年神州激蕩,七十年風雨征程。新中國成立70年,是風起雲湧的時代故事,歸根結底更是人的故事。中新網推出人物專題片《70年,我們這樣走過》,采訪五位重量級嘉賓,回溯崢嶸歲月,見證時代巨變,暢敘家國情懷。

  中新網北京9月27日電(李妍 李碩行)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歐陽自遠,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被稱為『嫦娥之父』。近日,歐陽自遠接受了中新網記者專訪,他說,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上下求索、踐行夢想,不是一生的總結,而是一生的追求。

84歲的歐陽自遠院士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

  1935年,歐陽自遠出生於江西吉安。1952年,剛剛高中畢業的他一直在思考自己的未來。彼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正在著力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國家,礦產和能源是當時最稀缺的資源。國家號召年輕的學子『去喚醒沈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歐陽自遠,他立下志向:『我這一輩子就要為國家找礦。』於是,歐陽自遠違背父母希望從醫的意願,毅然考入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勘探系,從此,他一生與地下天上的礦石結下不解之緣。

1952年,歐陽自遠考入北京地質學院勘探系

  在讀研究生的期間,蘇聯和美國接連發射的人造衛星,讓一直低頭找礦的歐陽自遠,開始仰望星空。他說:『人家發射衛星,我搞地質,我就像一只小螞蟻在地球上爬來爬去找礦,人家有衛星,繞著地球轉幾圈一下就搞清楚了。』他堅信,中國的未來也一定要走向宇宙空間。

  技術是基礎,需要科學來引領。歐陽自遠從1958年開始,將目光轉向浩瀚宇宙,通曉英文、俄文的他,迫切想要知道的是,為什麼要去月球?到月球上做什麼?為什麼又要去火星?帶著這樣的疑問,歐陽自遠加快深入研究的步伐。

1976年,歐陽自遠牽頭吉林隕石雨研究工作

  1976年,中國吉林隕石雨降落,引發世界震驚: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場隕石雨,最大的一塊重1770千克,是世界上的『石隕石王』。當時,歐陽自遠帶隊研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發表了100多篇文章,這些成果成為世界研究隕石的典范。

  從1958年到1993年,歐陽自遠和團隊經過35年的准備,他們認為中國有能力開展月球探測,請求國家組織專家評審論證。國家要求首先論證『中國開展月球探測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相繼進行『中國開展月球探測的發展戰略與長遠規劃研究』的論證,最後進行『中國首次月球探測的科學目標、載荷配置和可實現性研究』的專家論證。1994年至2003年,經專家歷次論證,都得到各個專家委員會的一致同意和支持。整個論證過程經歷十年。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

2007年,『嫦娥一號』發射昇空並成功繞月飛行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成功發射昇空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順利發射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實現月面軟著陸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號』成為全球首個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探測器

  歐陽自遠表示,中國探月工程有一個總的原則,凡是別人做過的,中國要做得更好;凡是別人沒做過的,中國要開頭做。歐陽自遠還透露,今年年底將發射『嫦娥五號』,要實現月球著陸並采樣返回;2020年,擬實現火星探測;未來,中國還要飛得更遠。

歐陽自遠在中國科學院做研究工作

  歐陽自遠一直被稱作『嫦娥之父』,但他始終強調功勞是團隊的、榮譽是國家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國家的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員,他們把自己的理想與國家偉大夢想緊緊聯系在一起,朝著更浩渺的宇宙不懈努力。如今,84歲高齡的歐陽自遠,依舊奮戰在科研一線,他說,把自己的命運跟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你永遠是感到目標明確,奮斗有力。(完)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