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多搶救幾畝森林!冒直昇機極限風速也要『向火而飛』
2019-07-30 19:22:31 來源:央視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央視網消息:見到段金剛,是在應急管理部南方航空護林總站保山站辦公室。初次見面,段金剛的精神狀態很好,但頭發已花白稀疏。見到我們,他微微一笑,『你們來了,歡迎』。

  采訪中,他不時把身子微微向前傾,有些問題,我們重復幾遍,他纔聽明白。後來,我們纔知道,由於長期的高空作業,飛機巨大的噪音和氣壓影響,他的聽力有些受損。

  耳鳴、脫發都是他這個職業的『特質』。

  段金剛是應急管理部南方航空護林站保山站特級飛行觀察員,1991年就從事飛行觀察員工作,是當時保山站第一名觀察員。這個職業需要具備的素質和條件都非常高,當年和他一起被選調的2名同事,都因在前期培訓中未能達標而遺憾退出。

  在滇西高原從事航空滅火工作,段金剛和他的同事們不僅面對高寒缺氧、氣流紊亂、飛行顛簸等困難,更多的是『命懸一線』的生死考驗。

  剛剛試飛上天時,段金剛心裡緊張得要命,遇到氣流顛簸,感覺心髒都要『蹦』出身體外面了,而之後的工作經歷告訴段金剛,這就是他的工作日常。

  在灑水作業時,飛機忽然上昇高空幾千米,俯衝時又要猛地下降到幾百米,這種氣壓突變壓迫耳膜和內髒也是日常。

  段金剛跟我們回憶起他幾次生死一線的瞬間。

  2012年,保山西山起大火,當時飛機上還沒有自動錄像設施,段金剛正趴在機艙上拍錄像,只聽到『鐺』的一聲,吊桶的鋼繩突然彈回。

  當時也沒有覺得多麼異常,飛機繼續飛往大海子取水時纔發現吊桶怎麼也無法取到水。後來檢查纔知道,當時在森林上空滅火時,為了增加有效水灑面積,飛機幾乎是貼著樹林飛行的,在這個過程中,吊桶似乎被一棵很高的大樹掛了一下,桶底也被竄起來的火焰燎到了。說到這裡,他笑著說:『如果掛著吊桶的那一下,力度再大一點,後果真不堪設想,現在也不能和你們在此聊天了。』

  他淡定隨意得就像在說別人的故事。

  2019年2月,大理市海東鎮出現森林火情,火場風力大,火勢強,蔓延速度極快。

  火災發生時,作為駐防大理基地的特級飛行觀察員,段金剛帶領基地備勤人員在機場值守。掛裝吊桶、確認各機組的航油量、選定取水點、規劃火場航線……這是他從事飛行觀察工作以來,組織吊桶灑水滅火飛行計劃批復時間最短、起飛最快的一次。

  但在起飛時,他猶豫了一下,此時的地面風速為20米/秒至22米/秒、風力達8級至9級,這接近直昇機起飛風速極限。時間不容許他再次考慮,他果斷下令。

  飛機起飛了,大家只能側身緊靠機艙、緊緊抓住扶手,身體隨著機體左搖右擺、忽上忽下。

  滾滾濃煙像一條巨龍向外蔓延,直逼高速公路;草灌叢生的火場部分火頭已燃燒為樹冠火。幾個村莊在未燃燒的林區腹地,還有村莊沿山腳分布,山腳高速公路上還有車輛來回穿梭。沒有猶豫,他們的飛機衝進了火場,段金剛緊緊地貼靠機艙內壁,打開地理信息標繪系統,標繪、勾畫火場態勢、標注村莊、道路信息,填寫火情偵察報告、撲救建議……

  這個空中的撲救力量,做到了第一時間摸清火情、切斷火線,有效控制火勢蔓延。

  在火災撲救中,由於機場風速過大,加之直昇機旋翼飛速旋轉產生強大氣流,吹起了地面設施部件,段金剛的頭部受到重擊,傷口長達7厘米,血流不止,一同作業的機組人員腿部也被重物砸傷,但大家都沒有停止工作,段金剛把傷口進行簡單包紮後繼續堅持工作,一直到晚上纔離開機場去醫院處理傷口。

  當問及每次接到任務,心裡是否緊張時,段金剛淡淡地說:『沒有什麼的,已經習慣了。我們出任務,也像你們上班一樣,是例行的工作。』

  每一場火,不管大小,毀壞的森林,需要幾十年纔能重新長起來。尤其是一些原始森林,有時一場大火,一燒就是十天半月,幾百畝上千畝林木毀於一旦。作為高空滅火的一員,段金剛和同事們雖然拼盡全力,無數次成功撲滅火情,但在大火面前,還是經常有深深的無力感,常常責備自己怎麼不能多搶救幾畝森林。

  這29年的航空護林工作,段金剛把自己的感情深深融入其中,職責所系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牽動著他的心。(聯合推出:央視網應急管理部新聞宣傳司編輯:孟利錚楊兆荃)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