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孫曉) 7月24日,『脫貧攻堅地方行』看貴州線下走訪活動媒體一行前往仁懷市大壩鎮簸箕壩村和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了解當地脫貧攻堅的步伐。
簸箕壩的『紅日子』:從一粒高粱到一滴酒
貴州茅臺舉世聞名,但你知道茅臺酒用有機高粱的原產地在哪嗎?正是簸箕壩,其被稱為『茅臺酒第一車間』。將近2000畝紅高粱種植,將這個小小的村子和中國名酒緊密地聯系到一起。
簸箕壩並非一開始就種植高粱。從前,村裡的土地撂荒嚴重,年輕人們大多都出去務工,沒有人願意種地。這樣的情況,近幾年出現了轉變。隨著脫貧攻堅的推進,簸箕壩村開始采取『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組建有機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深入發展高粱產業。對壩區連片的土地,合作社進行租用流轉;購置旋耕機、起壟覆膜機、烘乾機、無人機等設備實行育苗、移栽、田間管理、收儲等生產流程的科技化管理;科學調控育苗期的溫度、濕度、光照,生長期的施肥、補水、殺蟲,采收後的篩選、烘乾、儲藏。

簸箕壩高粱
簸箕壩還配套新建了有機高粱質量追溯系統、高粱和酒文化融合展示中心、機耕道和育苗智能大棚,為高粱生產保駕護航。比如說,大棚每15天可完成一次育苗,然後統一發放種植,有效地保證了高粱種植的品質。
大棚面積不斷擴大,目前已有2200平方米。仁懷市有機農業發展中心主任趙遠航告訴記者,『大棚是由政府投入建設,作為村裡的經濟資產劃歸專業合作社管理,給村民進行分紅,和貧困戶的利益進行有效連接。目前,主要利用育苗後的空閑時間,發展種植一些時間周期短、收效快的蔬菜,來提高產業附加值。』
村支書劉玉洪介紹,『現在,村民們每年除了每戶500元的分紅,一畝850元的土地流轉費,還可以在合作社務工,一年拿到一萬多元的勞務費,大大地增加了收入,減少了貧困。』
如今,簸箕壩作為大壩鎮的有機高粱示范園建設核心,覆蓋全鎮2萬畝涉及農戶3636戶,輻射帶動周邊鄉鎮5萬畝。據悉,簸箕壩建檔立卡的126戶貧困戶,已脫貧89戶308人,2019年計劃脫貧37戶99人,貧困發生率為3.04%。流轉土地戶和帶動貧困戶年均收入1.42萬元。
今後,簸箕壩還將進一步提昇機械化水平和市場經營能力,讓村民們的收入更上一層樓,讓更多的人擺脫貧困。連片的紅高粱,正在給大家帶來切切實實的『紅日子』。
『荒茅田』變『花茂』:繞不開的是鄉愁
『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裡找到鄉愁了。』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到花茂村視察,走進村民的超市、農家樂,在農家院裡和村民座談交流。
『實際上,2012年之前我們這裡比較荒涼,也沒有什麼產業。一個村子,到外面打工的就超過了2000人。』花茂村村委會主任彭龍芬道出原來的發展狀況。這一問題,也是鄉村振興過程中許多農村地區無法避免的困境:大部分農村空心化嚴重,勞動力銳減。
要打贏脫貧攻堅決勝之戰,增強鄉村的凝聚力,離不開『人』的建設。要吸引人回鄉,就應該有一條發展道路。為此,近年來,花茂村積極探索『農旅文一體化』發展模式,統籌推進精准脫貧,引導村民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經過幾年的發展,昔日的窮僻山村變成了旅游景區,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回家發展。這些舉措在激活優質文化資源的同時,也優化了當地人口結構,有效地減少了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等現象。
目前,花茂村深度挖掘苟壩紅色文化、花茂土陶文化、紙房古法造紙等特色文化元素,構建起了賞花茂土陶、游紅色苟壩、泡楓香溫泉的旅游格局。花茂村現有鄉村旅館14餘家,特色農家樂18家,電商10餘戶,特色產品店28家,陶藝作坊3家。2018年,接待游客數量達18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預計超5000萬元。

花茂村一角
發展旅游的同時,花茂村也注重村莊的建設,民居避免大拆大建,作出統一規劃,保護好村莊風貌。在從事古法造紙、紙漿壓花畫創作的村民張勝迪看來,花茂村的『鄉愁』,更要從文化脈絡中去尋找。她希望,『之後在保持村莊完整的基礎上,進行一些細節上的調整,規劃地更合理,讓大家能更好地感受到花茂村的內涵。』
從曾經的荒茅田,到現在的花茂村,精准扶貧、『農旅文一體化』的統籌推進,讓這個山中的小村落變得花繁葉茂,生機勃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2年的6478元增加到2018年17456元,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98%。
開門即風景,心安是故鄉。留得住過去,更看得見未來,花茂村的鄉愁越來越濃,百姓臉上的笑臉,也越來越甜。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賓縣年中『擂臺賽』賽出發展加速度 『菜園革命』助力鄉村振興2021/08/13
- 風波男星深夜宣布:告別演藝工作2021/08/15
- 32支球隊參與北京首屆『社區杯』八人制足球賽決賽階段角逐202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