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家山村,記者聽到這麼兩段傘頭秧歌。
一段唱的是:『羅家山光景不好,窮日子只能一天天苦熬,汗珠子摔八瓣啥也得不到,吃飽了糊糊圪蹴在牆根嘮。』
還有一段唱的是:『嘴不張唱不出歌,天上不會落饃饃。想不愁吃不愁穿,有力氣就不能閑著。』
兩段秧歌,兩種調,唱出羅家山人不同的心氣兒,也折射出這個小山村前後不同的樣貌。
脫貧的『梯子』放到面前,他們為啥不攀爬
羅家山村位於山西臨縣。山?相連,溝壑交錯,村子就『長』在那圪梁梁上。村裡地雖少,土雖瘦,但也並非養活不了人。
和周邊十裡八鄉的其他村一樣,溝溝裡種棗,坡坡上放羊。一年又一年,光景一天又一天過,群眾一直走不出貧困的循環。日子越過越沒指望,羅家山人的心慢慢地涼了。2014年,全村18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62戶。
這個深度貧困的山村,迫切需要一把向上的『梯子』。
『梯子』不是沒有。三交鎮黨委書記賀向亮說:『貧困群眾想發展產業、就醫治病、危房改造,都有幫扶措施。』
可『梯子』搭好了,也得貧困群眾自己往上攀纔行。
有的不願『攀』。
炊煙裊裊、犬吠雞鳴的場景一度在羅家山村消失了。早上熬一大鍋玉米糊糊,漂著幾個紅薯疙瘩,做一頓飯管上一天。這樣的日子,張來喜挨了很長一段時間。
『村裡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就剩下我們這些沒本事的、乾不動的。』回憶起那段清苦的時光,張來喜說,好日子是啥樣,夢也夢不到。『當了貧困戶,乾部給送錢,挺好。自己瞎折騰啥,越折騰越窮!』
有的不敢『攀』。
王化耀把窮日子怪到棗樹身上。棗熟了也不收,就讓棗子掛在樹上,再落到地裡。
專家到村裡來講棗樹管理,可課上熱鬧,課下靜悄悄,照做的寥寥無幾。為啥?王化耀撇撇嘴:『按專家說的乾,錢不少花、工不少費,本來就沒啥家底,紅棗又賣不上價,誰敢冒那險?』
有的不會『攀』。
在臨縣,有名的不只是紅棗,還有護工。全國有名的『呂梁山護工』,大部分來自臨縣。
可在羅家山村,當護工的人很少。村民李建梅家裡生活困難,扶貧乾部給她介紹護工工作,沒想到她擺擺手,拒絕了,『伺候人的活,沒日沒夜的。再說,護工得有技術,俺哪會。』
臨縣縣委書記張建國說:『貧困群眾缺乏內生動力,成因復雜。有的受小農思想限制,封閉落後,安於現狀;有的在發展產業中受挫,致富信心不足;有的素質較低,缺乏脫貧致富的能力。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需要精准施策,用綿綿之力下足繡花功夫。』
有人領,有活乾,有本事,致富的心纔更熱
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關鍵就在『激』。臨縣扶貧辦副主任李建軍說,『激』要找對方法。簡單發錢發物,難免會讓部分貧困群眾滋生『等靠要』心理。創新扶貧工作方式,纔能把貧困群眾的心焐熱,纔能有效激發他們的脫貧意願和乾勁。
心熱要有能人帶。
羅家山村有能人。今年42歲的張福榮和36歲的張艷兵,村裡生、村裡長,在外奮斗多年,小有積累。
『不能再讓父老鄉親這樣得過且過。』兩個人常常一起商量,還讓村裡其他外出打拼的人一起謀劃。
還要靠紅棗!可路子得變。
一家一戶種變集體合伙種。去年正月初九,張艷兵牽頭成立了羅家山紅棗專業合作社。幾位返鄉能人以資金入股,村民以棗林地入股,村兩委以集體資產入股。修枝統一修,防治一起防,活計大家乾。村裡的貧困戶全部帶地入了社。
向外找市場變向內引顧客。紅棗不好賣,張福榮通過網絡搞起了『棗樹認領』,300元一棵,包20斤紅棗、一罐棗芽茶,願意的還可以來采摘。去年一推出,就有700棵棗樹被『認領』,20多萬元入了合作社的賬。
能人一帶,紅棗生金。見到效益,貧困戶的心熱起來,手也就動起來了。
心熱要得有活乾。
『合作社的崗位成了香餑餑。』張福榮說,針對崗位需求,合作社建立種養管護隊、植樹造林隊、基建工程隊、農產品加工隊,全部由村民根據自身情況,自願選擇參加。
羅家山村出現了從來沒有過的鬧忙景象。一大早,在村口門樓下,迎頭遇到村民王玉蓮和她的勞動小分隊。小分隊這天的任務是刮樹皮,幫棗樹驅蟲。『我們要從山這頭刮到那頭,人均28棵打底。』
王玉蓮舞動著刮子,樹皮碎屑飛舞。不一會,老舊樹皮褪去,露出嶄新樹乾。『現在一起乾活,說說笑笑就把棗林管好了,還能掙上工資,村裡姐妹們都搶著來。』去年在合作社務工的貧困戶,人均收入超過4000元。
針對勞動能力不強的貧困戶,村裡還開闢了若乾公益性崗位——文化小院管理員、倉庫保管員、水閘管護員、合作食堂炊事員。
每隔兩三天,來回4公裡,下溝開水閘,上坡護水塔。這樣一份工作每年能為66歲的貧困戶張輦喜帶來2000多元的收入,『以前覺得日子沒盼頭,現在有活兒乾,掙上工資,心裡別提多舒坦。』
心熱還得靠本事。
『大部分貧困群眾已經從「要我脫貧」轉向了「我要脫貧」。』張建國說,接下來要昇級成『我有本事脫貧』。這就需要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讓他們乾事創業有能力,纔能更有底氣。
縣裡在職業學校開了汽車駕駛、家政、維修等免費培訓班,參加的條件只有一個——願意學。這幾年,已經培訓了7000多人,其中貧困戶接近3000人。
李建梅從『呂梁山護工』培訓班畢業後,在山西晉中找到工作,每月收入4000多元,『自食其力,乾護工可不丟人。』今年,她還准備拉著丈夫一起乾。
有了精氣神,日子越過越帶勁
春日裡,桃花爭艷,榆樹吐綠,星星點點的窯洞點綴其中。羅家山村變了。
村莊的『顏值』高了,村民住得更舒心。
每天清晨,和著山谷裡回響的雞鳴聲,73歲的趙管伶准時起身。伙上兩個老姊妹,拿上掃把,往村裡的紅棗廣場走去。一個小紙片、一塊碎石頭都不放過。天還沒亮透,整個廣場就打掃得乾乾淨淨。『以前總覺得自己沒用了,現在看到大家都往前奔,就我自己閑到這,哪行?』
有了這些老人作榜樣,村裡家家戶戶收拾得乾乾淨淨,門口的柴火堆得整整齊齊。村民們還主動投工投勞,立起了村口的門樓,整修了廢棄的小學校捨,平整了村裡的文化廣場,建起了民俗小院。眼下,整潔的村容讓每一個來羅家山村的人都由衷地稱贊。
幸福感節節攀昇,老人生活更安心。
一張大紅榜,讓羅家山村65歲以上的老人臉上都帶著笑。
『張越旺:2400元,王化耀:3000元……』原來,『孝心基金』又在村裡公示了。從去年開始,老人們的子女每年交上2000—2500元,縣財政和慈善總會按比例補貼400—500元,組成『孝心基金』,一季度一發,老人們手中見了活錢。『娃娃們都孝順,交這個錢都交得可歡。』趙管伶說。
『早飯:面條、雞蛋、小菜;晚飯:稀飯、饃饃、炒菜……』這是羅家山村老年集體食堂的菜譜。
村裡年齡超過70歲的老人,每天早晚都能到食堂免費吃飯。『外村人可羡慕俺們,都說俺們村裡的老人有福呢。』
心氣理順了,乾事創業更齊心。
路是羅家山人的『心病』。一條崎嶇的羊腸小道盤旋在連綿的山梁上。每到深冬大雪封山,村民出不去,外面的人進不來。
『村裡正謀劃發展紅棗加工、鄉村旅游,路不通可不行。』張福榮說,『鎮裡支持40萬元,在外打拼的老鄉籌集一部分。錢不愁了,可修路要佔地,就怕村民不樂意。』
村裡開會商議,沒想到村民一致舉手同意。王化英家的耕地,是塊人人羡慕的肥田,修路要佔一多半。他當場表示,通路了,合作社發展得更好,大家能過上好日子,犧牲一點沒關系。村民張捧順兩畝地被佔,他毫無怨言,『村裡辦大事,我可不能拖後腿。』
眼下,山溝裡一派熱火朝天的場景,推土機來回穿梭,轟轟作響,工程已到收尾階段,張艷兵說:『再過些日子,村民久盼的柏油路就能通車了,大巴車能直接開到我們村。』
如今的羅家山村,山上有棗樹、樹下有蔬果,村裡有了人氣,貧困戶的日子有了起色。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近5000元。
繚繞在房前屋後的傘頭秧歌唱出了新調調,『陽春三月春滿園,田間勞作不得閑,待到紅棗掛滿樹,邀請客人來嘗鮮。』
由『內』向『外』扶(記者手記)
『櫻桃好吃樹難栽,幸福生活等不來。』羅家山村的變化再次說明了這個道理!
『天雨不潤無根之苗』。如果貧困群眾自己沒有『飛』的意識和『先飛』的行動,就算幫扶政策再好、扶貧乾部熱情再高,貧困的狀況也很難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事實證明,只有貧困群眾的心熱起來了,把堅定的脫貧志向化成切實的行動,脫貧攻堅的預期目標纔能夠順利實現。
那麼,怎樣纔能讓貧困群眾的心熱起來?羅家山村找到了切實的辦法:以真心的付出,貼心的關愛,喚起貧困戶擺脫貧困的斗志;以務實的方法,有效的措施,打消貧困戶增收致富的顧慮。
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由『內』向『外』扶,羅家山村的做法的確值得借鑒。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賓縣年中『擂臺賽』賽出發展加速度 『菜園革命』助力鄉村振興2021/08/13
- 風波男星深夜宣布:告別演藝工作2021/08/15
- 32支球隊參與北京首屆『社區杯』八人制足球賽決賽階段角逐202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