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李佔山:采集地理信息超1萬餘條 解密搜救員如何大漠尋舟
2019-07-09 15:53:00 來源:央視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央視網消息:『提起航天,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火箭發射,但對於載人航天來說,搜救回收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甚至說是關系成敗的收官之戰。』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李佔山參與了所有載人航天搜救回收任務。

  炎炎夏日,烈日當空,李佔山登上通信車,引導著整個車隊奔向大漠深處。『沙漠中,沒有什麼明顯的標志,出來再回去,大部分時候要靠自己平時的記憶。』這些年,李佔山養成了一個習慣,每次坐上通信車,第一件事就是跟司機了解裡程表。

  『24037公裡。』

  『到3公裡前面有個路口右轉』……

  在大漠深處,沒有省道、國道,沒有標志性建築,分清東南西北都很困難,更別提找路了,而李佔山卻被戰友們稱為『活地圖』。

  如果每一次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是『太空交響樂』的序曲,那麼,這篇樂章的結尾,則在大漠腹地奏響。李佔山作為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通信技師,他稱得上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音符』。

  個頭不高,皮膚黝黑,不善言辭,但聊起自己的通信專業,李佔山聲音洪亮瓷實,聽上去斬釘截鐵,有著西北風一樣的氣勢。

  1999年,李佔山來到位於內蒙古四子王旗的著陸場區,參加神舟飛船返回艙的搜索回收任務。當時的李佔山,雖然已經是我國第一批搜救兵中的一員,但是當他第一次興衝衝地參與搜救時,卻連降落傘長什麼樣都不知道,而工作組裡大部分人都是專業科班出身,說起那些精密儀器設備,他根本沒法插嘴,只想刪除並退出群聊。

  李佔山意識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後,他不是宅在庫房裡研究搜救設備,就是奔走在路上繪制地圖,內容越畫越細,范圍越來越大,哪條路擰了多少個彎,哪片草場長成什麼形狀,他都了然於心。每一個危險地段、每一次道路變更、每一個重要點位,他都詳細記錄在厚厚的筆記本裡。他走遍了場區的溝溝坎坎,行程超過3萬公裡,標定主著陸場區地形圖30多份,記錄點位近500個,采集地理信息超過1萬餘條。

  隨著經驗的積累,李佔山開始研發草原道路導航系統,他把自己原本積累的數據,結合當地場區的衛星圖,做成了數字地圖,這套系統大大縮短了搜救時間。

  『那時候,快40歲了,面對轉行,壓力確實很大。』2014年,由於崗位調整,李佔山從導航專業轉到通信專業。他再次開啟了自學之路,『買了大量的圖書、資料,還不斷學習最新的技術知識,每天抓緊一切時間學習。』

  『要乾就把一件事情乾好,要弄就把它弄明白』,這是李佔山的人生信條。

  2018年5月,航天員在巴丹吉林沙漠開展野外訓練。5月20日,氣象預報提示有強沙塵暴,李佔山和徒弟劉洪春兩人連夜趕往帳篷區域,保障通信暢通。『一米之內看不見人,風特別大,沙子也特別大,吹得整個車子都晃動了。』這麼多年來,這是李佔山唯一一次在這樣的天氣裡保障通信,『不僅要實時地檢測設備狀態,還要觀察周圍的情況。整整一晚上,都沒有合眼。』就這樣,堅持了一個多月,航天員訓練任務圓滿完成,李佔山和劉洪春纔返回了營區。

  在大漠深處訓練,每次找信號都很困難,李佔山和隊友們經常需要背著單兵圖傳系統爬上一座座沙山。『沙丘高的有六七十米,矮的有二三十米,翻一座沙丘需要5到10分鍾左右,因為地勢的原因,容易產生流沙,給行進的途中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戰友對李佔山的仰視,不僅是他的資歷、勛章,更源於他從「活地圖」到精准「數據王」的勵志傳奇。』說這話時,救生回收隊隊長李磊一臉自信,『有了他,任務就多一重保障。』

  從搜索引路人到通信負責人,改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矢志航天的堅定信念和追逐夢想的赤誠之心。無際草原,他是『神舟活地圖』,帶領車隊搜救一個個返回艙;漫天黃沙,他是『大漠動中通』,翻越沙山搜尋一道道無線電波。『只有創新纔是對航天最大的負責,只有盡心纔是對「神舟」最深沈的愛。』李佔山說。(來源:央視《軍旅人生》)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愛國情奮斗者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