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情奮斗者】
光明日報記者陳建強劉茜光明日報通訊員馬超
從南開大學校長一職卸任一年多來,64歲的龔克一直忙碌地奔波在世界各地:赴泰國曼谷籌備2019年科學工程創新論壇,去法國巴黎出席『移動學習周』,到斯洛文尼亞主持世界建造論壇和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執行局會議,還有韓國濟州論壇、香港國際工程聯盟會議等,眼下他又將啟程飛赴突尼斯參加工程會議……作為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候任主席,龔克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
早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後在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深造的龔克原本是一位卓有建樹的電子工程專家,但在相繼擔任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校長十餘年後,稱其為『教育家』似乎更加貼切:在天津大學,他致力於探索『新工科』的創建,大力推動『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卓有成效;2011年初履新南開大學後,對於『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頗有心得。他說:大學就要以『育人為本』,『我們培養的學生,必須要有「天下為公」的情懷,也要具備「服務社會」的能力。』他覺得,看起來這和學校排名、學科評估似無關系,但長久堅持下去就會形成學校的『軟實力』。
龔克坦言,自己從小受到家庭影響,比如注重讀書學習、崇尚科學、待人平等,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關心國家大事。『這不僅是家庭教育,更是社會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13歲的周恩來就提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種家國情懷,我是從小就崇敬的。』龔克很小就讀《革命烈士詩抄》,其中一些革命先烈與家中長輩多有交集。受他們『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高尚精神所感染,龔克對中國共產黨為國家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奮斗的理想有著深摯的情感認同。在任南開大學校長期間,龔克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向同學們推薦《革命烈士詩抄》這本書。
11歲經歷文革,15歲進入工廠,8年後參加高考成為我國恢復高考後第一屆大學生,留學歸國後在清華大學工作20個寒暑……龔克說:『40多年中我始終沒有離開大學——我認定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直將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的題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作為畢生使命!』
也許正是緣於『育人為本』的情懷,龔克卸任大學校長之後,仍然擔任南開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之職。他希望這個研究院能夠打通不同學科間的界限,在中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培育人纔、創新理論、保存歷史、資政輔政等方面作用。2018年,經南開大學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3校首倡,中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聯盟正式成立,國內150餘所高校『加盟』。『我們要攜手構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帶動和引導全民生態文明教育,肩負起培育生態文明一代新人的新使命、新任務。』龔克說。為此他曾代表研究院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建議,要求把生態文明『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涵普遍推開』『滲入課堂內外、各個環節』『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教師培訓』等。
不久前在天津召開的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上,龔克作為閉幕會的主持人乘坐無人駕駛汽車上了講臺,還與愛因斯坦實現了『跨越時空的會面』,『霸屏』了很多人的朋友圈。『閉幕式設計這些「黑科技」亮點,就是要讓人們意識到,由人工智能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改變世界的未來。』在龔克看來,人工智能發展最缺的是人纔。高校在人纔培養的思路上,絕不能只是簡單地開設一個人工智能學科來應對智能化對於人力資源的需求。『要讓包括法律、經濟等各種專業的學生都能盡快適應智能化趨勢對整個經濟社會結構產生的顛覆性影響,以充分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培養去面對未來的世界。』龔克將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定義為『智庫』:『我們開展工作所圍繞的主線,就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促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此,研究院持續進行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調研,力圖刻畫其發展形態特征和內在規律,同時匯聚多學科的力量探討如何對人工智能實行有效治理,以確保其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服務。』
今年11月,龔克將赴任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2017年,當龔克作為中國科協推薦的候選人,高票當選為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候任主席,這也是該組織成立50年以來首次由中國科學家當選主席。國際工程學界的專家學者紛紛表示祝賀,認為龔克當選是實至名歸。『這並不是我個人有多大的本事,而是近年來中國科技進步以及中國對世界科技發展所作的貢獻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同,是對中國工程能力和影響力的肯定。』龔克說,2017年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世界科技組織任職大豐收的一年:這一年內有280多人擔任世界重要國際科技組織執行委員的職務,其中有131人擔任了主席、副主席及候任主席等職務。相比2016年,在國際組織高層任職人數增長了將近70%,擔任主席的人數增長超過50%。
事實上,從2009年起,龔克就先後擔任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信息通信專門委員會和技術創新專門委員會主席,進入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執行委員會並擔任副主席,並於2015年獲該組織授予的卓越服務貢獻獎。長期在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任職的經歷,讓龔克感觸頗深的是,我國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工程學界的贊賞。『通過全球的工程能力建設和工程合作,從工程的角度促進「可持續發展」,這也是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的宗旨。』龔克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擴大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的影響力,在世界舞臺上奏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
為此,龔克推動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希望將每年3月4日,即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的『生日』設立為『世界工程日』。這一建議目前已得到世界上近200個工程組織的響應,並已由中國和非、亞、歐、美等40多個國家共同提出議案。『這件事預計將在今年11月通過,從明年起正式實施。』
對於在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的工作,龔克有著很多設想,比如圍繞提昇可持續發展工程能力,改進現有的工程教育、加強工程師培訓、打破地區發展不平衡、吸引更多青年和婦女將工程作為職業選擇等。龔克說:『我將一如既往地貫徹WFEO的目標和使命——讓世界工程師聯合起來,成為技術和工業革命的中堅力量,為人類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光明日報》( 2019年06月25日04版)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全省首推 哈經開區、平房區發布首批『免申即享』事項清單2021/08/19
- 牛!小伙推倒2萬多張多米諾牌再現38個奪金時刻2021/08/10
- 32支球隊參與北京首屆『社區杯』八人制足球賽決賽階段角逐202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