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愛國情 奮斗者)遼河油田井下作業工人、高級技師——對技術著迷的李桂庫
2019-06-04 21:51:24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胡婧怡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約李桂庫(見圖,資料照片)見面,他說先去井下落物博物館看看,裡面的物件兒均來自幾千米深的地下。

  李桂庫是遼河油田遼河工程技術處的井下作業工人、高級技師,工作20多年,他被工友們譽為『油井神醫』。從兩年前開始,他不光『看病』,還收集起『破爛』。

  拉開博物館大門,各種變形生鏽的工具、鐵器映入眼簾。在李桂庫看來,這裡的每一件『破爛』都是一本案例教學課本。從業幾十年,李桂庫見到的案例越多,越覺得井下作業中很多工作都有必要形成經驗。

  如今,館內已收集了包括管類落物、杆類繩纜類落物、封堵類落物等300餘件『藏品』。

  『藏品』裡頭藏著啥?李桂庫走到幾排使用過的圓柱體鉛模前,這些鉛模有的中間印出一個小圓,有的嵌入了各種雜物,有的微微變成橢圓形,有的被削掉整個邊緣。『這是抽油杆脫落了』『這是油管破裂變形了』……透過鉛模上的印痕,李桂庫迅速捕捉到幾千米井下的情況。『它們就是我們在幾千米地下的眼睛,井下出了故障,要先通過鉛模,加壓打出印痕,我們根據印痕的形狀,就能分析判斷井下情況。』

  這樣一眼斷出井下『病灶』的功夫,背後是數十年如一日的鑽研積累。李桂庫剛到油井上班時,為弄懂封隔器的操作原理,一長串問題追著師傅問到煩,白班接著夜班乾。『有一天我上白班,一直等到晚班時,纔有封隔器開始下井,我就跟著一直看到半夜12點。』

  從普通工人、班長、隊長再到技能專家,李桂庫的身份不斷變化,但一根筋的鑽研勁兒始終沒變。一次,一根又直又長的抽油杆脫落,在重力和壓力多重擠壓下變成一堆『麻花』,撞擊下一層的構件後又造成斷裂脫落,最後許多構件套結在一起卡在井中。這樣復雜事故的判斷處理最為困難,現有的打撈方法卻愣是派不上用場。

  李桂庫敢想敢試,他反復總結癥結,最後嘗試改造工具,抓住了問題的『七寸』,解決了難題。李桂庫發現井下作業不只是又苦又累的體力活,也是充滿創造力的技術活。

  『修井的事,永遠琢磨不完,越琢磨越有意思。』李桂庫說。2006年,集團公司實行技能專家制度,李桂庫成功應聘為首批技能專家。但頂著專家身份的他並沒有離開井場,而是奔波於各種現場解決最棘手的問題。為了研究鉛模常常徹夜蹲守井口,一次他用了10天時間,從井內撈出132根油管、1000多米鋼絲,讓油井起死回生。

  『要真正為一線生產解決問題!想盡一切辦法保護好油井。』這些年,李桂庫完成的井下作業工作量超過1600口,指導解決的大小修井疑難問題160多項,獲國家級專利24項,累計為企業節約創效2100餘萬元。今年,李桂庫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