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眼又迎來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盡管有關端午節起源的說法很多,各地、各界民眾過端午節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則是最普遍的共識,也是最核心的主題,愛國始終是千百年來端午節最鮮亮的元素。這種愛國情愫在今天更顯得尤為厚重,也尤具現實意義。
端午俗稱『端陽』『重五』,是夏季的開端。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易流行,且蛇蟲繁殖,易咬傷人,古人形容此時節『五毒盡出』『惡月惡日』,遂有吃『五黃』、采艾蒿、掛五毒圖等習俗,意在驅除災害、瘟疫,祈求安康、吉祥,因此,端午節本身就體現了先輩們的生活智慧,是中華民族獨特節氣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
端午節被明確為國家法定假日之一,既顯示出對傳統民俗節日的高度重視,更是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足見端午節不僅在中華民族文化中有著極高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同樣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端午節蘊藏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進一步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經過一代代中華兒女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的艱辛求索、接續奮斗,特別是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億萬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銳意進取、奮發拼搏,中華民族終於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包粽子、掛艾蒿等固然是今天過端午的『保留節目』,端午小長假我們還可以出游放飛心情享受生活的美好,日益提昇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讓中華兒女對美好生活充滿無限向往,對民族偉大復興滿懷堅定信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作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我們更應該銘記先輩們曾經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做出的執著追求和非凡付出,更應該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涵養家國情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做出我們自己的擔當和作為。(南方網老帆)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全省首推 哈經開區、平房區發布首批『免申即享』事項清單2021/08/19
- 牛!小伙推倒2萬多張多米諾牌再現38個奪金時刻2021/08/10
- 32支球隊參與北京首屆『社區杯』八人制足球賽決賽階段角逐202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