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報訊(記者 尹小軍 王蕾 湯永呂 伊? 報道) 博樂市貝林哈日莫墩鄉決肯村是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明星村』。近年來,決肯村充分發掘利用鄉村資源,優化產業結構,按照『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游旺家』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理念,使村民從土地上更多獲益,讓村莊煥發出勃勃生機。
農業增效催土生金
『農業要想發展得好,還得在耕種模式上下功夫。』5月26日,在決肯村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示范田裡,村黨支部副書記、拓墾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迎春俯下身,一邊查看棉苗生長情況,一邊向記者介紹今年棉花種植采用的新模式。
為提昇農業效益、農民抗風險能力及農產品競爭力,在科研院所專家的指導下,拓墾專業合作社的部分棉田將『一膜六行』的種植方式改為『一膜三行』。雖然從產量看,每畝地的收獲不如從前,但棉花提昇品質後單價上去了,一降一增互相彌補,實現了棉花種植從追求產量到注重質量的轉變。
2015年以來,決肯村的農業生產通過『土地整合、帶地入社、土地入股』逐步走上了規模化經營的合作發展道路,並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生產全覆蓋,不僅降低了種植成本,而且保障了棉花優質優價,經濟效益不斷凸顯。
26日,記者在村邊的一塊棉田裡看到,一輛大型自走式噴藥機如變形金剛般展開24米寬的噴架,快速地進行作業。孫迎春說,合作社花了130萬元購進的這臺機器,一天噴農藥的面積可以超過1000畝。
70歲的村民魯正順與棉花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如今用上新技術、種上新品種,現代化農機的廣泛使用讓年老體弱的他不再為種棉花而發愁。
『農機還沒有普及時,種棉花費時、費力、費錢,一年的收入有三成要花在僱工上,最後落到手裡的錢大打折扣。』魯正順說。拿采摘環節來說,一畝地棉花人工采摘費要880元,同時還要管吃管住,且人工采出的棉花雜質含量高。如今通過機械采摘,每畝地只需付給農機手260元的作業費,就能高效率收獲乾淨的棉花,省心又省錢。
魯正順說,近兩年,除了自家的37畝地外,他還種了合作社的80畝流轉地,收入連年增加。
工業強基坐地生財
2017年12月18日,是決肯村棉花產業發展進程中值得紀念的日子。
『我們以每噸15100元的成交價,賣出了決肯村歷史上的首批皮棉,這也是村民第一次涉足皮棉市場交易。』孫迎春說。
在孫迎春看來,農民是棉花生產的前端,紡織企業是後端,將農產品直接與企業對接纔算是與市場真正接軌。
7800畝棉田,年產3000餘噸籽棉,決肯村棉花生產規模早已成定勢,再沒有多餘的耕地為村民生產所用。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掘出更多財富?孫迎春給出了答案:『決肯村在棉花產品流通上依然能夠做強。』
2017年,為延伸棉花產業鏈,減少流通環節,爭取價值最大化,拓墾專業合作社承包了一家棉花加工企業的一條生產線,將籽棉加工成皮棉,以紡織企業競價的方式出售。此舉不僅免去了因排隊加工產生的堆垛費及運輸費,還使每公斤棉花多出0.2元的收益,實現畝均增收80元。
『村民參與皮棉交易,賣多少錢自己說了算。這不僅滿足了大家的增收欲望,還促進了棉花種植的品質化管理。如今,村民在種植技術上互幫互助蔚然成風。』孫迎春說。
決肯村除了在優化棉花產業鏈上為村民增收拓寬渠道外,在節約種植成本和增加村集體收入上也下足了功夫。
去年底,借助『訪惠聚』駐村工作隊投入的50萬元,村裡將一座閑置廠房改造成滴灌帶加工廠。通過就地就近生產加工,每畝地可以為村民節約至少10元的農資投入。同時,為防止空氣污染,合作社購置安裝了價值3萬元的空氣淨化設備。加工廠明年將正式投產,可解決25人就業。
旅游添彩借景生錢
自從家裡二層小樓前的8畝空地種上了油菜,蒙古族村民達倫臺的心情舒暢多了。離他家100米開外,前幾日纔完工的14畝荷花池,已有一小片水域上的荷葉舒展開來。『這些都是在為村裡發展鄉村旅游做准備。』達倫臺說。
這些年,決肯人對發展鄉村旅游的探索一直在進行。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全村按照『富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便捷、村容村貌潔美、村風民風良好』的目標,不斷加大各項工作力度,為全民參與旅游業發展夯實基礎。
『通過對老舊、閑置房屋和院落的重新估測,我們在全村470畝生活用地范圍內,清理出了近40畝空閑地,進行景觀帶、停車場、休閑區等建設。』孫迎春介紹,村裡采用宅基地置換和提供國家補貼、村集體補助的方法,鼓勵村民為新業態發展騰出空間。
去年,達倫臺通過宅基地置換和享受各類建房補貼建起了二層小樓,將退出的0.7畝土地以入股的方式交給村裡統一規劃和建設,入股土地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與村集體分成。
『村裡打造的8畝油菜田和14畝荷花池,不僅美化了鄉村環境,還能引來游客,到時收獲的油菜籽和蓮藕又是一筆收入。』孫迎春說,現在村民參與旅游的勁頭很足。原本需要花費50萬元建設的荷花池,通過村民自發參與,只花費了35萬元就建成了,為村集體節約了不少錢。
再過幾天,由博樂市政府投入50萬元資金建設的三星級旅游公廁將建成,村裡的旅游服務設施將得到進一步完善。
『我打算把自家二樓空閑的房屋改造成蒙古族特色民宿,參與旅游能讓我多一份收入。』達倫臺對未來充滿期待。
【蹲點日志】
動人的鄉村振興交響曲
從30年前年人均純收入不足300元,到如今年人均純收入24700元,從產業單一到逐步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博樂市貝林哈日莫墩鄉決肯村在改革發展的探索上從未停歇。
『五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這是記者在采訪時,從村民口中聽到最多的話,這也是決肯人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的表現。
現在的決肯村,鄉風文明、產業興旺,處處彰顯著鄉村振興的蓬勃活力。
通過連續多日的蹲點采訪,記者深切感受到,決肯村所取得的成就,得益於把握住了農村改革的每個關鍵節點,充分享受到了國家推出的各項農業農村改革政策。乘著政策的『東風』,決肯人敢闖敢試,用勤勞和智慧譜寫出了一首動人的鄉村振興交響曲。(王蕾)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全省首推 哈經開區、平房區發布首批『免申即享』事項清單2021/08/19
- 牛!小伙推倒2萬多張多米諾牌再現38個奪金時刻2021/08/10
- 32支球隊參與北京首屆『社區杯』八人制足球賽決賽階段角逐202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