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皇甫村的新『創業史』(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來自一線的蹲點調研)
2019-05-29 15:52: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張丹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讀完60萬字的《創業史》,纔發現這是一部未完結的小說。

  1952年,作家柳青從北京來到西安市長安縣王曲公社皇甫村,紮根基層14年,創作《創業史》。他汲取身邊村民的故事,記錄中國農村社會主義改造中的進步和變化。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深情地談到了柳青。他說,『柳青熟知鄉親們的喜怒哀樂,中央出臺一項涉及農村農民的政策,他腦子裡立即就能想象出農民群眾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因為身體原因,柳青只完成了小說前兩部便於1978年病逝。中國在1978年迎來了新的春天,皇甫村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革。

   『如今我們吃著細米白面還有啥乾不成』

  從西安市中心鍾樓順著長安路南下17公裡,到達滈河大橋。涓涓滈河兩岸,就是《創業史》中的十裡蛤蟆灘。滈河和皇甫村則化作了作品中的湯河和下堡村。這裡曾經『蛙鳴十裡,水稻飄香。』1971年起,這裡逐漸改種了旱田。

  皇甫村村民羅利平流轉的30多畝土地就在滈河南岸不遠處。

  『老羅!』聽到有人喊,羅利平從草莓棚後面的育苗大田裡跑了出來。光著的腳丫沾滿了潮濕的泥土,挽著褲腿,戴著草帽。4月的西安,還沒有很熱,他的兩鬢卻汗珠直落。

  來的人是草莓批發商,每天下午6點過來將當天采摘的草莓全部收走。1972年生的老羅其實不老,他更喜歡村裡人給他起的外號——『草莓哥』。

  種草莓之前,羅利平在鞋廠打工,每月領著不到兩千元的工資。『2012年是我日子最難的時候。』羅利平眼眶紅了,他說:『母親查出肺癌,女兒初中昇高中,兒子小學昇初中,每個人都需要用錢。』

  生活所迫,羅利平決定創業。中學的時候,他在課本上學過《創業史》選篇《梁生寶買稻種》。望著12歲的兒子,羅利平給自己打氣:『梁生寶面湯泡饃都能乾成事,如今我們吃著細米白面還有啥乾不成!』

  他找到在村裡種草莓的周發來拜師學藝。『之前,周發來的草莓大棚遇到大風被掀翻了。當時我路過他家的草莓地,就過去幫忙重新搭建,乾了幾天活。他看我想學技術,二話沒說就答應了。』

  學成歸來,羅利平投資17萬元,其中貸款15萬元。流轉土地,搭建大棚,披星戴月,種植草莓。從8月開始種苗到第二年5月最後一撥草莓摘完,他有10個月在大棚裡吃住、勞作,沒有假日。

  『第一年草莓賣了17萬元,雖然沒有達到預期,但是貸款都還完了。之後,每年收入都穩定在40萬元左右。』羅利平高興地說。

   『跳舞的時候,感覺自己在發光』

  柳青筆下的徐改霞寄托了他對女性真正自立自主的思考和期望。今天,屬於巾幗英雄的天空越來越絢麗多彩。

  在皇甫村委會大院裡,張貼著去年4月份黨支部的選舉結果。作為四名候選人中唯一女性的董雪利,以最高票當選新一屆黨支部委員。這是去年皇甫村合並了羅灣村、興盛村後的第一次選舉。

  其實,董雪利從2006年起就已經是興盛村的黨支部委員了。興盛村就是《創業史》中的興盛大隊。『我是一個平凡的人,兩次當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平時為村民做點事,他們都會記得,這就是群眾基礎。』

  董雪利從小在興盛村長大。畢業後,進了村裡的刺繡廠。『在廠裡工作的這幾年,我學會了手藝,受益很大。』董雪利說。

  1990年,董雪利辭去工作辦了童裝廠,成為村裡第一位創業的婦女。她每天天不亮就把村裡十幾名女工前一天加工好的服裝裝好,送到市裡的服裝批發市場,再把需要加工的布料拿回來。

  『為了送貨,每天騎電動車到市裡,單程要倆鍾頭,冬天太冷了。』董雪利回憶,『那時候苦是苦,但心裡覺著,一個家庭要改變貧窮,吃點苦受點累算什麼!』

  辛苦了幾年,夫妻倆終於攢夠了『第一桶金』,買了一臺聯合收割機。『這錢比加工服裝好掙一些了,之後的日子越來越好。』

  經濟上慢慢不愁了,董雪利覺得村裡的精神生活太貧乏,就組織大家跳廣場舞。2016年,她們在北京參加比賽,拿了獎。『大家都說,跳舞的時候,感覺自己在發光。我們一定要活出自我。』

  董雪利發現,比賽回來大家心更齊了,都想讓自己活得漂漂亮亮的。

   『續寫柳青筆下未竟的夢想』

  『原』是西北地區特有的地形,因河流衝刷黃土而形成,四邊陡,頂上平。放眼望去,綠意盎然的蛤蟆灘寧靜美麗,依原而布的村莊靜靜地躺在滈河的臂彎裡。

  『鄉間小路曲徑通幽,轆轤絞水、石磨石馬點綴,這些都是《創業史》中互助合作的場景,碌碡壘起「皇甫村」字樣的景觀造型能一下激活許多年前的鄉村記憶……』沿著穿村而過的西彌路,王曲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剛毅邊走邊介紹。

  生態宜居是關鍵,產業興旺是基礎。為了有更好的居住條件,皇甫村為村民重新劃定了宅基地,老房子所在地就成了『空心村』。這片保留著上世紀風貌的老宅子是拆了,還是改造利用?

  去年12月,西安市長安區制定了『柳青精神傳承工程』實施方案,希望通過『學柳青、改作風、換腦子』,促進長安區建設。根據實施方案,《創業史》電視劇、柳青乾部培訓中心、陝西文學館、柳青農博園等16個項目將在皇甫村逐步展開。

  『這是皇甫村難得的機遇,街道同村委會商量,准備整合村上196畝閑置空地和320戶老舊房屋,發展民宿經濟和紅色旅游產業。修舊如舊,恢復老照相館、老衛生院、老戲臺、豆腐坊、碌碡碾場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創業史》中的農耕場景,讓游客體驗原生態鄉村生活,勾起人們記憶深處濃濃的鄉愁。』李剛毅介紹。

  為了有利於規劃的推進,最近村上正在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以土地入股分紅的形式,將村民變成股民,成立皇甫村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新時期農村集體經濟。

  『《創業史》是我們大家伙兒的傳家寶。我們要傳承好柳青精神,就要和農民群眾共同努力,爭取早日實現鄉村振興,續寫柳青筆下未竟的夢想。』西安市長安區委書記王青峰表示。

  《人民日報》( 2019年05月29日07版)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