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天說地說新聞,解花解語解趣事

羊城派原創
文本/夏楊
『人有三急』,每個人一天要如廁6到8次,若以每天15分鍾算,人一生中差不多要花兩年時間在廁所!因此,廁所問題雖不太高雅,但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並且這還是個頂頂重要的大事。如果廁所衛生不過關,污染了食品和飲水,會導致疫病蔓延。由此誘發的腸道疾病,全世界每年造成約150萬未滿5歲的兒童喪生!

習近平總書記很重視推進『廁所革命』圖/央視新聞
2019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到『廁所革命』。這一場已經在中國進行了30多年的『革命』運動,之所以依然備受關注,是因為這觸及了民生痛點!
畢竟,廁所問題不僅關乎生活質量,它還關乎社會文明,關乎人的尊嚴!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重提『廁所革命』圖/@諸暨發布
為什麼要『廁所革命』?
為什麼要發起『廁所革命』?很簡單,是因為現在有些地區的廁所還存在很多問題。
在一些城市,乾淨的公廁不夠用,走在路邊內急時四處找不到。而在廣大農村,問題就更為嚴重,很多居民家裡的廁所都談不上乾淨、衛生。

城鄉廁所建設中還存在不衛生、不合理等諸多問題圖/羊城晚報(春鳴)
廁所的衛生問題不是小事,這事關人的身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因為廁所衛生問題及其導致的水源污染,每年全世界有150萬未滿5歲的兒童喪命,這比艾滋和瘧疾兩種病致死的總人數還多!
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的數據顯示,在我國廣大農村,人畜共患病的問題十分常見。農村地區80%的傳染病是由廁所衛生和飲水污染引起,其中與廁所衛生有關的傳染病達30多種,常見的有痢疾、霍亂、肝炎、感染性腹瀉等。

農村常見這種簡陋的旱廁圖/新華網
並且,在鄉村游日益火熱的今天,農村廁所衛生問題已成了衡量一個地區發展程度的標准之一。環境再美、民風再好,如果廁所污水橫流,都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各地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得以改善,很多偏遠農村也是家電齊全、吃穿不愁,但廁所卻變化不大,幾十年來依然還是『一個坑,兩塊磚,三尺土牆圍四邊』。

農村『茅房』有待昇級換代圖/新華社
農村廁所的簡陋、污濁,成了城鄉差異的一個縮影。很多常年外出的人回到農村,最難以適應的就是廁所問題。到鄉村旅游的城市人或外國人,最難接受的也是當地的廁所問題。
廁所,成了制約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的短板!『廁所革命』任重道遠,還需繼續推進。

廁所問題事關民生福祉圖/@湛江晚報
6000年廁所文明史
任何國家的文明史,都缺不了廁所這部分。而生活方式的文明史,往往超出人類歷史的長度。畢竟,通過考古的方式,人們能看到史前文明的遺存。
中國最早的廁所遺址,可以上溯到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到5000年)。在陝西半坡遺址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在人類居捨遺址外發現一個人工挖掘的土坑,經考證,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廁所遺跡,距今約6000年。

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圖/新聞國際在線
為防雨和保護隱私,古人常在廁所上鋪茅草,故民間稱之為『茅廁』、『茅房』等。廁所最早的書面記載出現在西周,《禮記﹒既夕禮》雲:『隸人涅廁』,說的是古人掘地為廁,待坑滿後,令奴隸把坑填上,再挖新坑。
秦漢時期出現了蹲式和坐式兩種廁所,並區分男、女,男廁便坑前有尿槽。
漢代還出現了水衝式廁所。在河南商丘芒碭山漢代梁孝王劉武墓中,發現一處廁所,內有一套完整的石質座便器。在座便器正後方牆上,鑿出一條衝廁的水管通道。

漢代梁孝王墓出土衝水廁所/資料圖
唐朝專設有『司廁』的宮廷官員『右校署令和丞』。宋代汴梁等大都市的公廁具有行業性質,有專人管理。《水滸傳》中載,在東京大相國寺裡有一種專管廁所的雜役,喚作『淨頭』。
宋代還出現了移動廁所——『馬桶』。南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裡記載了臨安城的都市風貌:『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
明清時代出現了收費公廁。清代嘉慶年間收費公廁還送手紙,並有免費書籍閱讀。

漢代綠釉陶廁,當時廁所已分男女圖/羊城晚報
中國古代是多神論,廁所有『廁神』,並且還是個女神。民間傳說中廁神叫紫姑,南朝宋劉敬叔《異苑》記載:紫姑是個美麗的小妾,正室很彪悍,逼她乾各種粗活累活,以至紫姑被累死在廁所。天帝可憐她,就根據她去世地點封她為『廁神』。
雖然紫姑名為廁神,但可不是管廁所的,『能佔眾事,卜未來蠶桑』,這在農業社會裡,可是個重要的神祗。
同為東亞文化圈的日本也有廁神,並且真的在廁所裡供奉。日本廁神主管的內容也很重要,是生育和發財。

中國『廁神』紫姑的畫像/資料圖
中國古代廁所主要是旱廁,這和農業文明息息相關。如廁的糞水經泥土掩蓋,收集後成為農田肥料,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並且,自古農村廁所往往和豬圈、牲口棚連在一起,這也是便利於糞水的收集和綜合利用。這幾乎成了一種固定模式,幾千年來變化不大。
中國廁所文化源遠流長,曾長期領先於西方,但在近代卻落後了。19世紀工業革命後,歐洲進入了抽水馬桶時代。
而同時代乃至後來,中國很多地區的廁所進步不大。在全球化時代,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廁所問題,備受國內外游客詬病。

一些農村地區的廁所十分簡陋圖/@諸暨發布
關乎文明、愛與尊嚴
中國城鄉的『廁所革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那時候以籌備北京亞運會為契機,拉開了『廁所革命』的大幕。
而此前,盡管新中國成立後興建了很多公廁,但大多都很簡陋,往往是圍牆之內一排蹲坑,『一個廁所臭一條街』。並且廁所外還常常排起長隊,給那一代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節假日裡,熱門景點的廁所也排長隊圖/新華網
簡陋的公廁容易滋生蚊蠅,導致霍亂、痢疾等腸道傳染病,以及血吸蟲病等寄生蟲病的高發。
上世紀80年代至今已有30多年了,但很多地方的廁所問題還不容樂觀。這裡面涉及認知問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一些城郊或農村改造中圖省事、省錢、省力,『面子』搞得很好,但地下管網則不合格,甚至沒搞。而沒有地下管網配套,廁所革命就難以推進。
廁所太簡陋,或者太少,往往給人帶來不便和尷尬。尤其是女性、老人等。因此,推進廁所革命,關乎人的尊嚴。因此對這個問題重視不夠,就是社會文明程度不高的表現。
目前有些城市街頭公廁少,部分高速公路廁所布局不合理、農村廁所髒亂差等問題,都是生活設施便捷性不足的表現,問題的根本還在於當地社會的文明程度還不夠高!

小小廁所問題卻關乎人的尊嚴漫畫/新華網
因此,社會關注『廁所革命』問題,應站到更高的角度。廁所問題是民生問題,是環境問題,是文明問題,也是尊嚴問題。一個地方的廁所問題搞不好,對營商環境和旅游環境都有傷害。
山清水秀的自然風景、淳朴好客的民族風情,還有完善的衛生設施,乾淨的食宿條件等,這些加在一起,纔是最美的鄉村,纔是最美的家園!
『廁所革命』持續推進,正在為美麗鄉村補上衛生、健康的短板。雖然任重道遠,但十分必要、十分迫切,人們對這場『革命』的成效也充滿期待!

城鄉『廁所革命』有待持續推進圖/央視新聞

現代抽水馬桶的歷史 (以下摘自北京日報,有刪減)
1596年,英國人約翰·哈林頓爵士發明了抽水馬桶。只要拉一下這種馬桶的扳手,水流就會躥出來把馬桶衝洗乾淨,湧上來的乾淨水還可以把臭氣蓋住。
不過,當時這種抽水馬桶只是貴族的玩物。由於沒有水閥和阻隔下水氣味的設計,也沒有配套的管線,最早的抽水馬桶沒能得到推廣。直到1775年,具有現代意義的抽水馬桶由亞歷山大·卡明斯發明出來。後經不斷改進,這種馬桶變得方便而便宜。
這時候,經歷了大規模黑死病、霍亂等疾病的倫敦人,已經意識到了衛生的重要性。1845年,在英國召開的第一屆世博會上,約有80萬人耐心排隊試坐抽水馬桶。從此,抽水馬桶風靡英國,很快替代了便壺和便坑,走入尋常市民家。
不過新問題也來了。當時人們不加處理地把廁所污水排進了泰晤士河,而泰晤士河是市民飲用水源,這加劇了霍亂的流行。19世紀後期,英國人意識到了傳染病與飲水間的關系,開始大規模布局排污管線,並將它們布置在飲用水管線下游。正是有了一體化的排污工程,纔使得抽水馬桶有了革命性意義,成了西方現代文明的象征。
20世紀初,西方抽水馬桶傳入中國。最早接受它的是華洋雜處的上海富商們。住在中國舊式住宅裡的人們用上抽水馬桶,還要再晚些時候。

各地新建公廁的衛生條件受到公眾認可圖/新華網

全社會都在關注『廁所革命』的推進進程圖/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