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看兩會】
作者:黃會林(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強調:『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來黨和人民的奮斗實踐,深刻解讀新中國70年歷史性變革中所蘊藏的內在邏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一年『我們隆重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深刻總結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鄭重宣示在新時代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堅定決心』。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這些都讓我們對中國有了更多的美好期待。從抗美援朝戰場歸來,我進入北京師范大學讀書深造,1958年提前畢業留校工作至今,親歷並見證了新中國艱難而偉大的復興之路。作為中國人,看到祖國取得的偉大成就,我們倍感驕傲;聽到《我和我的祖國》的旋律在神州大地上到處唱起,我們由衷高興,甚至熱淚盈眶。

人物素描:郭紅松繪
中華民族的先賢,早在幾千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理念,這是人類與自然及自身相處的基本准則。這些智慧思想和今天的生態文明、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隱約可見一條連接起歷史與當下、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之路。中華文明作為人類文明史上歷史悠久、從未中斷並且歷久彌新的存在,它的發展就是在對不同文化融會貫通、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實現的。今天,中華文明也仍然保持著開放創新的姿態,不僅走好自己的道路,還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積極參與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使我們更努力地做好文化溝通。近些年,我所在的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在中外文化交流與溝通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除了『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之外,我們還承擔了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研究』,其中的一項工作即是『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查研究。該項目自2011年啟動以來,連續開展了8屆,是以外國觀眾為調研對象、以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為核心指向的數據調研,目前已經出版7本系列論著,為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相關研究提供了大量基礎數據。
過去4年,我們圍繞著中國電影中的『國家形象』進行考察。今年的調研重點針對海外觀眾對中國文化認知展開。本次調研問卷以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波蘭、西班牙等歐洲受眾為目標,通過在線調查網站樣本庫,基於歐洲各國人口比例隨機抽取樣本。調研團隊發放了問卷1600份,回收1549份,回收率為96.8%。從問卷發放、數據采集到形成分析報告,歷時6個月。
數據表明,在受訪者中,有將近八成過去3年內看過中國電影(包括合拍片),其中近四成的電影觀看數量超過5部。中國電影對歐洲觀眾認知中國文化具有正向影響,受訪者對於中國文化的認知可以較為明顯地區分為『傳統道德』和『現代意識』兩個方面,而前者的認知程度相對更高。對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認知評價最低的是『發行層面』與『宣傳層面』。
電影作為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跨文化媒介,對於傳播中國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今年年初上映的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從海內外票房與評價來看,也再一次彰顯了電影傳播中國文化的顯著效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文藝工作者應創作生產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創作出豐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展現特殊的詩情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