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她退休手續已辦卻申請再扶貧:群眾不脫貧我不退休
2019-03-11 08:29:31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李海林 陳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年過半百,她主動請纓,戰斗在脫貧攻堅第一線;退休手續已辦完,她卻向組織申請,繼續駐村扶貧。雲南省石林縣紀委駐縣人民法院原紀檢組組長段惠仙——

   『群眾不脫貧,我就不「退休」』

  『我立下過「軍令狀」,群眾不脫貧,我就不「退休」。』3月5日,電話那頭的段惠仙笑聲爽朗,說自己正在村裡。

  當年,雲南省石林縣紀委駐縣人民法院原紀檢組組長段惠仙主動向院黨組請纓:『我在鄉鎮工作過,熟悉農村工作,更想在退休前發揮餘熱再為老百姓做些實事,就讓我去駐村扶貧吧。』就這樣,她從反腐前沿衝到了脫貧攻堅第一線,擔任西街口鎮芭茅村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駐村伊始,她就給自己立下了『軍令狀』——『群眾不脫貧,我就不「退休」』。

  去年12月底,段惠仙的退休手續已辦完了。『但是我還想繼續為村裡脫貧做些工作,村裡人也挽留我,我就主動向組織提出了繼續駐村的申請。』段惠仙說,現在,縣委組織部已發文,再次任命她為芭茅村駐村第一書記。

   『住下來纔能和村民打成一片』

  芭茅村是雲南省石林縣法院的掛鉤幫扶村。離縣城40多公裡,因道路崎嶇,從縣城開車要一個多小時纔能到。有人說,去一趟村裡的時間,都夠開到省城了。

  初到芭茅村,段惠仙第一印象是荒涼和髒亂。該村地處石質荒漠化高寒山區,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疏,村委會辦公場所位於村外的荒山坡下,遍地泥濘,連廁所都沒有。

  『既來之,則安之。』段惠仙在村委會住下來,在村裡紮了根。三年來,除了隔幾天回家洗個澡或到縣城辦事,村裡的辦公室就成了她的住所,她也成了名副其實的『住村』書記。白天到田間地頭,晚上入戶走訪『圍爐夜談』,處處可見她忙碌的身影。

  『村民經常在地裡忙活,什麼時候在家沒個准點。脫貧是硬任務,有時限要求,不能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來回奔波的路上。只有住下來纔方便家訪,纔能和村民打成一片,深入了解他們的所思所盼,扶貧纔會更加精准。』段惠仙說。

  『她來的時候,村委會還沒建起廁所,晚上她一個人住在這裡,前不挨村後不著店,黑燈瞎火的,一個女同志,也夠難為她了。』談起段惠仙的『住村』經歷,芭茅村委會主任畢宏光說,『剛開始我們都覺得奇怪,她為什麼不待在城裡,非要到農村自討苦吃?後來,發現她是真心為群眾做事,真想帶著我們脫貧。她這樣捨小家、顧大家,我們村乾部工作更積極了。』

   『人勤了,脫貧的內生動力就出來了』

  貧窮和髒亂總是如影隨形。芭茅村委會下轄芭茅和路花兩個村小組,多年來污水四溢、柴草垃圾等隨意堆放,有的貧困戶家中,更是垃圾成堆、亂成一團。

  段惠仙認為,首先要改變村裡的髒亂現象。村乾部想不通:『別的村都在忙著上扶貧項目,她怎麼忙著抓環境衛生這種小事?』

  『村內環境整潔了,人的精氣神就出來了。能把家收拾得乾淨整齊的人,肯定是勤快人。人勤了,脫貧的內生動力就出來了。』段惠仙解釋說。

  她每到一家都要叮囑搞好環境衛生,有時甚至動手幫忙打掃。路花村小組的貧困戶張保壽,曾經是出了名的『懶漢』,每天上午睡到10點多不起床,庭院滿地垃圾、一片狼藉,段惠仙就盯著他,早上到他家門口喊他起床,幫他打掃衛生、收拾雜物。『她比我媽還管得嚴,她是真心為我好。』張保壽由羞愧變感激、由懶惰變勤快,不但勤於搞環境衛生、積極抓生產,還幫著做其他貧困戶的思想工作,動員他們一起改掉懶散的毛病。

  在段惠仙的大力協調和上級部門支持下,芭茅村全力推進『七改三清』工作,硬化村內外道路,新建衛生室和公廁,建立衛生保潔長效機制……一系列措施使村容村貌發生了顯著變化。

  人居環境變好了,村風民風家風建設也不能放松。段惠仙沿襲當紀檢組長時狠抓作風建設的思路,組織開展先進家庭、好媳婦、好婆婆、好子女評選活動,調動村民參與,選樹身邊典型,倡導良好家風村風民風,村裡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扶貧工作也要抓住「關鍵少數」』

  芭茅村共有貧困戶32戶97人,是全縣貧困人口最多的村。段惠仙的任務,不但要讓新識別的貧困戶如期脫貧,還要摘掉芭茅村省級貧困村的帽子。

  『壓力再大,也不能退縮。』經過不斷總結思考,她摸索出了自己的扶貧之道:『我們做紀檢工作,講究緊盯關鍵少數、關鍵環節,做到精准監督。搞扶貧也一樣,要抓住黨員和貧困戶這兩個關鍵少數,把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出來、把貧困戶的脫貧信心激發出來,緊盯貧困戶識別、項目安排、資金使用、幫扶措施等關鍵環節,做到精准扶貧……』

  她帶領村黨總支認真開展『三會一課』,組織主題黨日等活動,幫助被列為『軟弱渙散』黨組織的路花村小組黨支部理清工作思路,與黨員逐個談心談話,扭轉庸懶散的風氣,調動黨員乾部參與各項工作的積極性。在段惠仙的帶領下,芭茅村黨建工作亮點頻出,2017年被評為縣級黨建示范點。

  她住在村裡,更把群眾放在心上,無論哪個村民有困難她都熱心幫助解決,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段大姐』。

  芭茅村小組貧困戶盧吉纔說:『我家孩子大學畢業很長時間沒找到工作,孩子上學借的錢也沒還清,是段大姐幫忙解決了就業問題,我也去了一塊心病。』路花村小組貧困戶張建偉說:『我們搞人參果種植,遇到什麼技術問題,她就幫忙聯系科技人員;農副產品不好賣,她幫著找銷路;誰傷了、病了,她又幫著辦理醫療報銷手續,她就是我們的好大姐。』

  扶貧既要注重當下,更要著眼長遠。讓段惠仙欣慰的是,芭茅村建起了人參果和大蒜交易市場。『這裡適合種人參果和大蒜,是群眾脫貧致富的希望。交易市場建好了,就解決了群眾的後顧之懮。』

  2018年,西街口鎮的『人參果節』在芭茅村舉辦,新建的人參果交易市場共交易人參果約5000噸,均價每公斤6元,增加農民收入約300萬元。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走村入戶、四處奔忙……段惠仙說,在芭茅村工作雖然辛苦,但卻感到充實而快樂。

  目前,芭茅村的脫貧工作已經進入審核驗收階段,但段惠仙仍一如既往奔波在脫貧攻堅路上。(李海林 陳雲)

責任編輯:楊金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