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兩會』系列網評之二十一:

3月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新華社記者張領攝
李潔瓊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二者緊密結合、協調推進,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2019年,如何在法治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在改革開放中繼續完善法治?對於立法機關來說,是個重要課題。
8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作常委會工作報告,系統回顧了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過去一年的主要工作,提出了今後一年的主要任務,對這個重要課題做出了解答。
立法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立法為改革開放提供法治動力。過去的一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法律8件,修改法律47件次,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9件。這些重要的立法工作極大地推動和保障了改革開放相關重大決策部署的落實。如制定電子商務法,促進電子商務健康發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和市場公平;修改農村土地承包法,給廣大土地承包者和經營者吃下『定心丸』等。這些重要的立法、修法工作也確保了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如統籌修改機構改革涉及的32部法律的316個條款,為機構改革的順利實施提供法律保障;修訂公務員法,加快推進公務員分類體制改革;修改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完善基層治理體系等。過去一年這些立法工作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改革開放在法治軌道上順利推進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
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離不開法治,改革開放越深入越要強調法治。全面深化改革行進到今天,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矛盾越大,問題越多,改革開放越需要有法治的支持和引領,以確保改革開放運行在正確的軌道上,為改革開放突破利益藩籬提供法治利劍,讓改革開放更有方向、更有底氣。此外,立法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改革決策相銜接。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新事物層出不窮,法律要與時俱進。根據常委會工作報告,2019年,立法機關將抓緊制定修改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急需的法律,加快推進民生、國家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立法,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完善國家機構有關法律制度。這些立法工作的推進,必將更好地落實黨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持續發揮立法對改革開放的引領、推動、規范和保障作用,守護改革開放的偉大航程。
『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途不可以應無方。』改革的腳步不能停歇,立法的任務也將更為繁重。伴隨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立法也需加快腳步,繼續完善法治建設規劃,提高立法工作質量和效率,保障和服務改革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社會環境,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確保經濟社會發展既生機勃勃又平穩有序,匯聚起推動保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