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會速遞)代表委員談百姓用藥短板:『救命藥』需特事特辦
中新網北京3月8日電(汪恩民)抗癌藥等『救命藥』的用藥難、用藥貴仍是百姓用藥的一大短板。全國兩會期間,圍繞『救命藥』的降價保供,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提出了將抗癌藥物剔除出藥佔比考核范圍、建立短缺廉價藥品儲備機制等建議。
今年,『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加快新藥審評審批改革,17種抗癌藥大幅降價並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等內容出現於政府工作報告中。
抗癌藥等『救命藥』進入醫保是第一步,怎樣讓患者盡快用上藥同樣至關重要。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僑聯常委、浙江省僑聯副主席陳乃科認為,目前『救命藥』仍存在藥品保障同患者需求脫鉤的困境,原因是醫療管理體制設計的不完善。他以抗癌藥為例指出,藥佔比考核制度的『一刀切』運行對藥品供給產生了較大影響。
『為降低虛高的藥品價格,行政部門對醫療系統制定了藥佔比考核指標,從而盡可能降低藥品收入在醫療總收入中的比重。價格昂貴的抗癌藥將影響醫務人員達成上述指標,部分醫院通過加大醫療檢查支出等方式「擴大分母」,反而增加患者醫療總支出。』陳乃科說。
他建議,應將抗癌藥剔除出藥佔比、均次費用考核范圍,對明確適應癥的腫瘤患者,其化療產生的藥品費用進行單項列支,不計入醫院藥佔比、均次費用的考核范圍。同時加快構建用藥評價規范和懲治條例,使醫務工作者擺脫藥佔比束縛。
除了昂貴的抗癌藥,用藥困境亦體現於廉價『救命藥』方面。目前中國短缺廉價藥有300餘種,許多藥物鮮有替代品。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商務廳副廳長、致公黨浙江省委會副主委王堅認為,部分廉價『救命藥』藥價低且生產規模小、廉價特殊藥品儲備機制不完備、部分藥品無法線上采購等因素造成了廉價『救命藥』供不應求。
他建議,衛健部門應及時摸查廉價藥動態供需情況,根據擬定的短缺廉價藥品目錄及預計需求量,通過國家層面加快建立定點生產、統一調配機制,對生產企業進行動態價格補貼和政策扶持,保證藥品生產可持續性。
同時要建立藥品信息共享平臺,實時監測廉價藥品庫存量,建立短缺廉價藥品儲備機制;完善廉價藥品招標采購制度,保障采購平臺藥品線上采購的可及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