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裡』
2019-03-08 10:17: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李 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寄語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裡,匯集和激發近14億人民的磅礡力量。

  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脫離了人民這個源頭活水,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脫離了人民這個常青之樹,哲學社會科學就容易『滑入機械論的泥坑』。描繪什麼、謳歌什麼,研究什麼、主張什麼,首先就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問題。走出方寸天地,閱盡大千世界,用心誠、用情懇、用功實,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就能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心正則筆正。司馬遷作《史記》被稱頌『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李杜文章被贊許『光焰萬丈長』,皆緣於心懷天下和人民。歷覽前賢時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是共同的志向和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用心,意味著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為人民謳歌書寫、述學立論。拆除『心』的圍牆,打下人民的烙印,表達人民心聲、把握群眾脈搏,纔能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理性之美需要感性之美的點綴,以文化人離不開以情感人的鋪陳。文藝作品是枯燥呆板還是活靈活現,理論研究是玄虛莫測還是直面現實,能否在『身入』之外做到『情入』至關重要。正因為眷戀生於斯長於斯的鄉土,陳忠實從省作協大院搬到鄉下,打了無數腹稿,歷時6年創作完成《白鹿原》。正因為畢生堅守『啟人心智、服務人民、資政育人』的信念,『紅色理論家』鄭德榮從教67年,先後出版學術著作和教材50多部,培養出一批棟梁之材,奠定了黨史學科的理論基礎。成就精彩華章,赤子深情是最好的筆墨。

  心懷人民不是一句口號,行萬裡路、進萬家門,用功是厚積薄發的前提。不知稼穡之艱難,就不知貴谷務本之治道;不思紡績之辛苦,就不知創業營生之艱辛。皇甫村蹲點14年,直到對農村各種人物、風俗習慣和心理狀態熟稔於心,柳青不僅創作出史詩般巨著《創業史》,也成就了『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典范。1980年到1984年間,年屆七旬的杜潤生為掌握農村發展實際,調研走訪全國25個省份240個縣,主持起草的5個中央『1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影響深遠。『不下汪洋海,難得夜明珠』。忍受寂寞、抵制誘惑、潛心向學,留下的將是佳作巨著,成就的將是大家風范。

  漫漫時間長河,生命不過一瞬,而那些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作品和學問,卻可以永恆。今天,民族復興的壯麗圖景鋪展開來,近14億人民正進行著波瀾壯闊的偉大社會變革。服務人民生產生活的偉大實踐,書寫人民喜怒哀樂的真情實感,文化文藝工作者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人民日報》( 2019年03月07日04版)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2019全國兩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