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二月二』的民俗記憶:除了理發還有這些
2019-03-08 08:28:00 來源:中新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二月二』又叫春龍節、農事節,是中國民間頗受重視的傳統節日。吃龍鱗餅、理發……一系列習俗令這個身處春天的節日暖意融融。

  資料圖。鍾欣攝

  『二月二』為什麼是『龍抬頭』?

  『二月二』起源較早,據說可以追溯到伏羲氏時代,還有『春龍節』、『春耕節』的別名。諺語常說『二月二,龍抬頭』,這實際跟古代對天象的認知有關系。

  古人仰望蒼穹,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分別代表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叫做『二十八宿』,以此作為觀測天象參照物。

  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二十八宿』又被劃分為四組,按照它們大致的模樣,『四象』就產生了: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不難看出,東宮7宿正是被想像成一條巨龍。

  而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接近子夜時分,代表『龍爪的星宿也現身了,這就是『龍抬頭』。又恰逢春生機勃勃的春天,後來便衍生出『春龍節』等種種說法。

  資料圖:舞起雙龍『龍抬頭』祈福。陳衛平攝

  『「二月二」習俗非常多,各地都有。有一種說法認為,在農業社會,蠶桑業佔有重要地位。傳說蠶神為女性,所以,古時設有先蠶壇,供皇後祭祀之用。所以,這一天,皇帝得「親耕」,皇後要主持蠶桑儀式。』民俗學專家王娟解釋。

  炒黃豆、炸豆萁,『二月二』的小零食

  人們從小到大總會經歷很多節日,中國素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不少傳統節日的習俗都會多少跟飲食沾邊。對山東女孩蘆岩來說,『二月二』的記憶,就跟『吃』有關。

  『山東傳統民俗,這一天要吃炒黃豆、炒豆萁。』這裡的豆萁跟『煮豆燃豆萁』裡提到的不一樣。蘆岩說,那是一種炒或者炸的零食,做法挺簡單。

  『油炸豆萁』的原料很常見:面粉、雞蛋、牛奶,再加一點兒鹽和糖。先把和好的面放十多分鍾,再在面板上揉勻,?成薄薄的一層面皮,疊好、切條,再改斜刀切開。

  油燒到六七成熱時下鍋炸,變成金黃色後,豆萁香酥的氣味在空氣中飄散開來,盛盤即可。

  『來北京之後,我纔知道「二月二」要理發。』她也樂得『入鄉隨俗』,只要有時間,每年『二月二』都要剪剪頭發,『實在沒空,就自己剪掉幾根頭發意思意思,取個好彩頭』。

  過『二月二』?當然要去理發啊

  如蘆岩所講,對北京女孩周晶而言,『理發』確實是過『二月二』的必備項目。

  資料圖。張瑤攝

  『以前家裡有講究,說正月裡剪頭發對舅舅不好。所以在整個春節期間,我們都不會去理發。』周晶回憶道。

  『二月二』就是禁忌被打破的一天。周晶記得,小時候,是父母帶著去理發店。那時候的理發店大多門臉不大,一群等著剪頭發的人擠在一起,家長裡短,熱鬧得很。

  民間確實流行『二月二』理發,認為這代表著『龍抬頭,走好運』,美其名曰『剃龍頭』,實際上代表著對新一年交好運的祈盼。

  另外,周晶說,有些老北京人還多半會在『二月二』吃一頓『盒子菜』,跟立春吃的春餅意思差不多,就是醬肉、肘子一類的吃食,用刀切成細絲,再配上幾樣家常炒菜,正如豆芽之類,卷進薄餅裡就是了。

  傳統節日裡的文化味兒

  『二月二』的習俗當然還不止這些。由於龍的吉祥寓意,『二月二』的不少飲食被加上了『龍』的頭銜:餃子叫『龍耳』,面條叫『龍須』,餛飩叫『龍眼』……一日三餐這樣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也變得有趣了。

  資料圖:『二月二,龍抬頭』,河南開封,民眾載歌載舞祈福五谷豐登。中新社發王中舉攝

  春是四季之始,意味著希望。『二月二』到了,農民們會『打囤圍倉』,一邊還要說著吉祥話,比如『二月二龍抬頭,大囤尖小囤流』,期待到了秋天能有個好收成。

  民俗學專家高巍說,『二月二』跟驚蟄日期接近,一聲春雷驚醒了蟄伏的蛇蟲。有時人們會在『二月二』到來後,在床頭、水缸角落裡開始,把灰一類的東西撒在地面上,一直綿延到屋外,叫做『引龍回』,期盼將毒蟲們『鎮住』。

  無論是理發、驅毒蟲,還是吃盒子菜、龍鱗餅,都是為了趨利避害,取一個『萬事隨心』的寓意。蘆岩說,畢竟現在物質生活這麼豐富,已無須再靠過節來滿足吃點美食的願望,過節,過得其實是背後的那點老傳統和文化味兒。(周晶為化名 記者 上官雲)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