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搜 索
兩會燃話題:AI醫生,線上問診,靠譜不靠譜?
2019-03-07 17:16:00 來源:金羊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線上診療、『人工智能醫生』等看病新方式是否值得信賴呢?來聽聽他們怎麼說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互聯網+醫療』,讓老百姓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不斷提昇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和便捷化水平。

  截至2018年7月,廣東省網絡醫院已接診逾1000萬人次,從最初的每日幾十例的問診量飆昇到如今每日4萬人次。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表示,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線上線下結合的醫療服務將成為新趨勢。隨著『互聯網+醫療』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工智能醫生在醫學領域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機構預測,中國醫療人工智能的市場需求已達數百億元。

  智能移動醫療專家指出,未來5年內,人工智能問診平臺將取代部分傳統問診。那麼,線上診療、『人工智能醫生』等看病新方式是否值得信賴呢?

  【相關新聞】

  廣東省網絡醫院正式上線

  作為全國首家網絡醫院,今年是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擁抱互聯網的第五個年頭。

  2014年10月25日,深圳友德醫科技有限公司與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共同打造的廣東省網絡醫院率先在全國上線,成為全國首家互聯網醫院。網絡醫院主 要針對常見病和慢性病。通過後臺初步分診,患者可選擇對應的科室和醫生,在家裡就可享受到三甲醫院的專家服務。但專家也表示,病情嚴重、復雜的疾病仍需要立即到醫院進行檢查。

  『讀懂』病歷識別影像AI『醫術』 超年輕 醫生

  人工智能不僅能『讀圖』識別影像,還能『識字』讀懂病歷,理解患者病情並推薦臨床診斷,准確度甚至超過醫生、媲美經驗豐富的專家。由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教授夏慧敏、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授張康等專家領銜的醫療數據智能化應用團隊,聯合人工智能研究和轉化機構研發出『輔診熊』人工智能診斷平臺,診斷多種兒科常見疾病,准確度與經驗豐富的兒科醫師相當。

  未來5年內,人工智能問診平臺取代部分傳統問診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2018年4月正式上線AI Doctor(人工智能醫生)。實際上,AI醫生是省二 醫 與互聯網科技公司聯合開發的全球最大的中文醫療詞庫和醫療知識圖譜,內含北京、江蘇、廣東數十家三甲醫院3億份『脫敏』(抹去隱私信息)的病歷經驗,200多病種的診斷、治療建議的准確率超過90%。有專家預測,未來5年內,人工智能問診平臺將取代部分傳統問診。10年內,具有專科醫師水准的人工智能醫生會開處方。

  【大咖說】

  盧傳堅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線上診療是一種看病新趨勢。從方便患者就診、讓患者及時得到診治這方面來說,發展網絡醫院是便民的舉措。但是,線上診療畢竟沒有現場醫生診治准確。

  看病跟購買 其他商品或者服務不一樣,通過病人自己描述身體狀況,不如醫生現場 『 望聞問切『來得准確。當然,對於常見病、小病可以考慮線上診治,比較復雜的疾病就不適合了。

  楊 浩 賢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線上診療對患者來說效率比較高,特別是對於異地就醫的患者,可以同時諮詢多方醫生的意見,綜合 考量 醫療方案。但是,在線問診無法看見病人的精神狀態,也無法進行體檢,所以要得到比較具體的治療方案,還是需要患者親自到醫院就診。

  隨著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大。人工智能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生資源不足的狀況,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沈到基層,使更多群眾享受到普惠醫療。

  我相信,未來的人工智能醫生會取代醫生的一部分工作,比如體檢、信息采集、問診等方面,但治療的過程中,人工智能只能提供標准化方案,無法實現精准的個體化治療,而且對於復雜疾病,治療方案是根據患者病情不斷地在變化,所以人工智能醫生還要經過不斷學習,纔能在核心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無論是何種診療方式,是否能讓患者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和治療效果,纔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周其如

  (廣東省網絡醫院院長)

  『互聯網+醫療』是醫療行業的發展方向、是解決『看病難』的重要抓手、是破解 醫 改難題的重要手段。通過不斷吸納海量數據,AI醫生已經能夠達到或者部分超過普通醫生的問診水平。

  人工智能醫生能幫助解決基層醫療資源不足、緩解醫生的勞動強度、降低醫療成本高的問題。

  不過,人工智能醫生診斷的合法合 規 性等問題,還需要長時間的發展和摸索。

  張康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授)

  如果能讓醫生看到計算機是怎麼想的、怎麼得出結論的,就能讓人類更相信計算機,讓人類對它更加放心。

  夏慧敏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教授)

  人工智能並不會取代醫生,但是可以大幅減輕醫生的工作量。更好的技術手段和平臺,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醫療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又能提高健康服務的公平性。

  

  沈定剛

  ( 聯影智能 聯席首席執行官)

  人工智能不會替代醫生,但懂人工智能的醫生可能會替代不懂人工智能的醫生。未來人工智能的應用將貫穿於整個臨床工作流,從源頭的成像一直到後期的診斷、治療和評估。

  陳國慶

  (農工黨中央醫療衛生專業委員會委員)

  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技術是對醫生的解放,能夠讓醫生的醫術、醫德和口碑等作為醫生個人的附加價值為醫生贏得更多的患者,從而讓醫生的個人品牌、工作環境和個人待遇得到大幅的提昇,從而最大程度體現醫生真正的價值。人工智能與醫療的結合,也能實現醫療效率的提高、群眾醫療成本的降低和診治慢性疾病和常見病的便捷化,也是未來醫療的發展趨勢。

  杜蘭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

  『人工智能醫生』不是一個趨勢,而是實實在在地應用了。

  我們希望通過A.I.賦能醫療,讓機器去學習最優秀的一線專家的能力,通過專家和設定的標准,讓60分的醫生去做80分醫生可以做的事情,讓90分的醫生不要去做60分醫生重復做的工作,從而讓醫療服務更具普惠性,並為行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劉激揚

  ( 國雙科技 首席技術官)

  線上問診和人工智能診療能夠為 醫 患雙方提供很多便利:患者和家屬可以更快地得到專業人士幫助,也可以獲取更多知識,比如,通過智能問答系統人們能非常便捷地獲取導 醫 、治療及手術後護理等各類信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通過對醫療領域累積的大量醫療數據和患者數據進行分析,幫助醫生對患者做出更加客觀、全面的評估,甚至對疾病的發展趨勢做出預測。

  依據這些評估和預測,醫生就能更及時、准確、全面地為患者做出診斷。

  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我們也能夠實現從對疾病的診治,到對疾病的『預測』和『預防』,從而為大家提供有效的健康管理,讓大家更健康。

  【新聞談】

  金羊網: 廣東省網絡醫院3年接診逾千萬人次

  羊城晚報: 『讀懂』病歷識別影像AI『醫術』 超年輕 醫生

  老人報: 人工智能問診平臺

  出品人| 劉海陵

  總策劃| 林海利

  總統籌| 孫璇

  監制| 孫朝方鄭華如魯 釔 山蔣錚區健妍

  采寫| 艾渝 制圖| 麥宇恆 來源| 羊城派

責任編輯:連冬雪

【專題】2019全國兩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