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關愛留守兒童、呵護留守兒童,值得全社會深思。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也正在為此奔走努力!


【現狀】
父母打工,兒女留守
改革開放後,城鎮化大潮席卷全國。大批青年湧入城市尋找就業機會,他們把孩子留給了在老家的父母或親人撫養。
誰不希望和孩子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只是他們在城市中只是個打工者,收入有限,難以買房、更難落戶。孩子如果跟著他們,讀書就成了問題。
於是本來應有的陪伴成長,變成了一年半載纔能見上一面。孩子的監護權,交給了年邁的老人。
據全國婦聯研究報告測算,全國被稱為『留守兒童』的孩子大約有6100萬人。
【問題】
陪伴缺失,情感空洞
『養不教,父之過。』古訓言猶在耳,就遭遇了現實的尷尬。年輕夫婦外出打工,留守的孩子沒有了父母羽翼的呵護,他們從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親人那裡得到的,一般只是基本的衣食保障。
父母陪伴的長時間缺失,他們往往變得孤僻、自卑而敏感。況且,老人帶孩子,溺愛多於管教,教育全靠學校,他們對孩子的學習好壞關注不多。
很多孩子因此學業荒廢,還沾染了逃課、抽煙、打游戲等壞習氣。甚至,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安全問題!
【改變】
呵護體系,亟待確立
我們正處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外來務工人員為城市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國家和社會應該更關注他們,改變他們的處境。
最根本的辦法,是讓務工者融入城市,享受發展紅利,讓他們的孩子進城接受與城市孩子一樣的教育。而在這個目標未實現之前,每個人都應關愛這個群體。
全國政協委員許鴻飛在農村調研中深深感受到,留守兒童最需要的並非物質幫助,而是從心靈上、精神上的關愛和引導,讓他們了解外面的世界,種下夢想的種子。
【大咖說】

許鴻飛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雕塑家)
原本我是想為『美麗鄉村』建設出力,專程去鄉下調研。這個過程中我接觸了留守兒童群體。他們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太孤單了。
有個叫小涵的女孩給我印象深刻。她父母離異,爸爸在深圳打工,一年纔回來一次。長期見不到,父親成了她腦海中的一個符號,似乎若有若無。只有想到外面的世界,纔想起父親曾許諾她,等她10歲時帶她去一趟廣州。
中國地方大,留守兒童很多。全社會都應關愛他們。幫助留守兒童,不只是物質層面,更多應關心他們的心靈健康。和他們平等地聊天、講故事、講外面的世界;給他們鼓勵和關懷,給他們榜樣和夢想;點燃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李小琴
(全國人大代表)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兒童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關乎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乏關愛,直接影響心理健康。
關愛留守兒童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家庭應承擔第一責任,盡量避免兒童遠離父母,給兒童完整的童年。
國家一方面通過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民在家門口致富;一方面逐步解決城市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問題,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同時建立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機制,由學校統一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政府牽頭,共青團、婦聯以及村委會等共同構建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落實留守兒童的關愛責任,保證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王頌湯
(廣東公益恤孤助學會原會長、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
當前有幾千萬留守兒童,是特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歷史現象,相信若乾年後會消失,但已經造成了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一起關心他們。
首先要了解他們缺失什麼、需要什麼,再尋找有效的供給。作為民間慈善組織,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他們缺少的是親情的愛,是兒童時期家庭的啟蒙教育,是有庇護的安全感等。他們表現為孤僻自卑、不自信又任性等。
為此,去年我們在粵西地區設立了『?能計劃』項目,進行系列的心理輔導,包括組織他們開展參加團隊建設交朋友、科普知識增加興趣等活動,增強自信,消除孤獨感。每次活動後都有問卷調查,孩子們反映是正面的。
今年初總結後,決定繼續開展,並進一步增強針對性。

周如南
(中山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留守兒童問題是轉型時期中國的一個重大民生議題,反映的是城鄉戶籍制度、東西部發展不均衡等結構性問題。
最基本的,目前國家層面已有一些聚焦該群體的關懷政策和社會層面公益項目式幫助,這是『授人以魚』維度;進一步地,要結合精准扶貧等政策,做在地產業幫扶發展,讓農民可以在地就業,減少留守兒童群體,此謂『授人以漁』維度;但要根本破解此難題,還需基於社會正義的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推動,破除城鄉戶籍制度等結構性障礙,實現統籌發展,此謂『改造漁場生態系統』。

劉新宇
(『上學路上』公益機構創辦人)
外出打工的父母,要經常給遠在家鄉的孩子打電話。但有些家長給孩子打電話很少,時間長了孩子會有怨恨,甚至不願接你電話。為什麼打電話少?
我們訪談過一些工友,他們說,自己心理上沒准備好。在外打工也很焦慮,昨天被老板罵了,今天和工友鬧不愉快了,自己的心態也需要調整。我們統計過,最佳的打電話的頻率,最少隔一天要打一次。這樣孩子的心理狀態纔正常。
全社會都應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有的人覺得這和自己沒關系,和自己有點遠。但你要知道,這些帶著心理創傷的孩子,將來長大後會走上社會的。
我覺得這些問題積累下來,將是中國社會未來發展繞不過去的一個門檻。所以關注他們就是關注我們自己,留守兒童問題和我們一點都不遠!

戴文敏
(心理諮詢師)
似乎『留守兒童』這個詞總會讓人聯想到貧困、匱乏,而當我走進有山水作伴的校園時,我感覺他們是『富有』的,孩子生活在詩意的山水中,隨處可親近自然,這些寶貴的生活資源唾手可得,相對於只能被圈養的城市孩子,何嘗不是一種富有?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教育問題可以歸結為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我建議,我們不應完全聚焦或過於側重在孩子們的留守狀態中,放大他們缺失父母陪伴的處境,而要引導他們發現生活中的美。如果孩子們的留守狀態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我認為保持心理平衡比認真著手解決問題更為重要。
【新聞談】
中國青年報: 4成留守兒童一年見父母不超2次
中國之聲:留守兒童沈迷游戲變成『低頭族』
中國婦女報:國家層面出臺重要文件明確: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關愛服務體系
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當下
那些不得不留守家園的孩子
沒有父母的陪伴
他們在孤寂中讀書、寫作業
眼裡心裡滿滿都是思念
他們渴望愛、渴望陪伴……
我們該如何呵護這些未來的花朵
讓他們不再自卑、不再感傷
讓他們單純地、快樂地成長
出品人|劉海陵總策劃|林海利
總統籌|孫璇監制|孫朝方鄭華如魯釔山蔣錚區健妍
采寫|夏楊
制圖|麥宇恆
來源|羊城派
責編|魏禮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