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  國內要聞
搜 索
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為何是6.0%—6.5%?看解讀
2019-03-05 11:58:58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最引人矚目的還要數開年經濟的一系列『KPI』數據。拉出今年宏觀經濟的一系列指標清單:財政支出、赤字率、物價水平、減稅額度、能耗率……每個數據背後都彰顯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維度,然而,其中吸睛無數的無疑還是GDP增速。

  去年經濟增速為何放緩?今年的經濟增速目標應該怎麼看?如何保證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會後,麻辣哥第一時間獨家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請他來為我們解讀,今年經濟增速定在6.0%——6.5%區間,究竟意味著什麼。

  一問:去年經濟增速放緩為哪般?

  『去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其中最大的變量是內需增速回落。』劉偉認為,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投資增速回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2017年的7.2%回落到2018年的5.9%,其中回落最為明顯的是國有企業與政府類投資,全年增速下滑到不足2%。

  消費增速下滑加速。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從2017年的10.2%下滑到2018年的8.98%,其中最為明顯的是汽車銷售,從2017年的5.6%增長下降到-2.4%。

  劉偉認為,導致去年經濟增速放緩的基本原因既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向外看,世界經濟動蕩和貿易摩擦加劇,向內看,也有周期性和機制體制性因素帶來的變化。『但總體而言,內因大於外因。』

  需要看到,機制體制性累積的趨勢性因素大於短期周期性因素,但短期周期性因素有快速上揚的態勢。『要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對2019年而言,短期要強化底線思維,強化穩增長的力度,但同時也要通過促改革來穩定市場、穩定預期。通過新一輪改革開放,構建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真正完成經濟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優化。』

  二問:今年經濟增速目標有哪些考慮?

  『6.0%—6.5%經濟增速區間是科學合理的』,劉偉認為,這一目標兼顧了保持就業穩定、實現全面小康和防范重大風險等多方面要求,有助於保持宏觀經濟平穩運轉。

  充分考慮了宏觀經濟增長的潛在速度。根據相關測算,中國宏觀經濟增長的潛在增長速度已回落在6.4%左右,要保證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基本平衡,保證物價水平總體穩定在2%—4%的區間,保證既不出現通貨緊縮也不出現加速通貨膨脹,經濟增長速度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

  能夠實現較為充分的就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的供需匹配是中國在過去幾年經濟增速持續回落中仍能保持經濟社會穩定的核心原因之一。2019年城鎮新增就業的合意目標是1100萬,這決定了2019年GDP增長的合意目標是6.0-6.5%。根據對就業彈性的估算,2019年城鎮新增就業需要保持1100萬的目標,纔能使得失業率不出現明顯上昇。而要創造出這樣規模的就業崗位,就需要中國GDP增速保持在這一水平。

  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要求相匹配。按照去年GDP增速為6.6%計算,為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2019—2020年年均GDP增速需達到6.15%,纔能實現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努力爭取6.0-6.5%的經濟增長目標,並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將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有助於防范化解國內外經濟風險。考慮到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穩中趨緩的趨勢,外部環境還面臨更多全球經濟周期整體性回落、金融周期的持續錯位和貿易摩擦的不確定性;內部環境還存在『三期疊加』的發展壓力,因此,把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2019年GDP增長目標不宜定得過高,過高的GDP增長目標可能會導致『穩增長』政策過度加碼,綜合考慮,保持在6.0-6.5%的水平具有可行性,且與我們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相匹配的。

  三問:保證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該怎麼做?

  壓力和動力同生並存,要找到發展的動力,就要先看到發展的壓力。劉偉指出,從當前經濟形勢來看,保證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還面臨四重壓力——

  壓力之一在於民營經濟是否能擺脫低迷的狀態。整個經濟體系中,我國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民營經濟如果出現持續回落的局面,那麼中國經濟的各項關鍵績效指標都會難以達到預定目標。

  壓力之二在於世界經濟周期逆轉的幅度是否過大,以及在世界低迷中各類貿易衝突是否加劇,特別是中美貿易衝突能否在未來幾個月之中達成和解。

  壓力之三來源於金融風險是否在房地產調整、匯率市場波動以及局部風險點顯化等因素的作用下出現快速上揚。

  在主觀能動性方面,部分地方官員和部分企業家能否積極作為、持續作為、有力作為,也構成了壓力來源。

  劉偉認為,在看到壓力、積極應對壓力的同時,化壓力為動力,還要重視發展的有利條件,借勢而動、憑風直上——

  2019年面臨了一系列有利條件: 2018年上半年以『六穩』為核心的政策調整和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從根本上穩定了市場主體的情緒,特別是通過保護產權、精准滴灌以及市場開放等舉措穩定了民營企業家的預期;同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宏觀審慎以及產業政策在過去出現的傳導不暢、相互衝突、相互疊加等問題得到了很大緩解,更為重要的是政府調控的空間依然較大,中國經濟的市場依然很大,這決定了中國經濟具有抗擊外部衝擊的能力,自我孕育新動能的能力,保證了中國宏觀經濟的自我平穩運轉。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2019全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