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  國內要聞
搜 索
制造業稅降3個點,到底意味著什麼?
2019-03-05 11:58:58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將制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確保主要行業稅負明顯降低』,當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實施更大規模減稅時,人民大會堂內接連響起兩次掌聲。事實上,一早在新聞發布廳,提前看到政府工作報告的一些記者,已經為這個巨大的降幅而震動乃至激動過一次。

  因為這背後的意涵再明確不過:大減稅甘霖落地,這是一次向實體經濟的實質性讓利,更多企業將能輕裝上陣。2018年因增值稅稅率下調1個點,10個月內就減稅1794億元;而這次的減稅紅利無疑將成倍增加。根據本次政府工作報告,減稅加社保減負,可以『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力度超越了不少人預期,尤其是對制造業等行業而言,這是一場期盼已久的及時雨。

  減稅最直接的效果是提高企業利潤率。這次減稅力度最大的制造業,是高度競爭的行業,利潤率本來就薄,這幾年許多企業最大的難題是:成本高企,向哪裡要利潤?連人大代表雷軍也曾直言:『小米硬件綜合淨利潤率不超過5%』。而在各項成本中,除了融資成本、用人成本、用地成本、物流成本等,稅負成本也是其中之一。也正因此,降成本構成了三去一降一補的核心內涵之一;去年以來,如何通過給企業實質性減稅降成本,更是全國上下的重點關切。從去年增值稅稅率降低1個點,到今年初確定新推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措施,再到今天釋放普惠性減稅與結構性減稅並舉的重大減稅舉措,減稅大招頻出,表明改革承諾正在穩步兌現,改革重點切切實實地放到了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上。

  減稅的衍生效果是穩就業。隨著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懮』,經濟轉型陣痛凸顯,就業形勢壓力不小。正因此,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提『就業優先』,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而這一次『重點降低制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正是因為制造業企業、小微企業是我國就業的重要容器。在中國民企500強中,制造業是主體;中國的民營經濟,吸納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新增就業。通過減稅,穩住企業陣腳,不僅能提昇企業活力,更是保就業的重要舉措。

  進一步說,減稅,不僅能提供減負的『金線』,協助守住就業的『底線』,還有一條『延長線』:那就是調結構。這如何理解?有位新能源汽車制造商的負責人說:增值稅降1個點相當於給企業『增加了8%左右的科技研發費用投入空間』。換句話說,稅負輕了,創新就包袱就少了,產業轉型昇級有了更多可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減稅不僅是眼前賬上的紅利,更有長遠的發展紅利。

  當然,有人一定會問: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財政吃得消嗎?確實,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也意味著一次收入與支出的再平衡,一次政府與市場間利益格局的再調整。具體來說,既要向實體經濟讓利,確保實質性減稅,又要保證民生開支不打折扣,主要的擔當還在政府,主要的出路就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各級政府要過緊日子』。但基於歷史,可以相信:緊日子不是苦日子,減稅從長遠看絕不等於減收,為企業減負最終都能變成『放水養魚』,推動國民經濟更加繁榮發展,實現多方共贏。這也是人民大會堂內掌聲深處的認同。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2019全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