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 題: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更多智慧——一些代表委員談太空探索
新華社記者 董瑞豐
一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走紅』,激起了許多人對太空探索的關注。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裡有不少科學家,在他們看來,中國可以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去月球背面:為深空探測打下基礎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地球可能不會去「流浪」,但人類一定會走向深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兼總設計師楊孟飛說,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星體,對月球的深入探索將使人類更深入地了解太陽系,幫助人類走得更遠。
嫦娥四號不久前實現了人類在月球背面的首次軟著陸。以前,這是科幻電影中纔會出現的情景。月背的獨特地形增加了高精度著陸的難度,解決這些難題,為後續的深空探測打下了基礎。
按照計劃,2019年年底前後將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采樣返回;2020年將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的深空探測有望達到100AU(1AU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1.5億公裡)。『我們正努力向更遠處進發。』楊孟飛說。
下一代望遠鏡:開闢認識宇宙的新紀元
遙望浩瀚星空的望遠鏡,可以幫助人類加深對宇宙的認知,預判來自太空的潛在風險。『中國天眼』就為全世界天文學家創造了探索宇宙奧秘的更多機遇。現在,下一代超級天文望遠鏡又將開始建造。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說,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計劃2020年開始,在澳大利亞和以南非為中心的八個非洲國家兩個臺址同時開始建設。
這是有史以來建造的最龐大的天文設備,匯集了人類在天文學、無線電、信息、通信、計算機、機械制造等領域最新科技成果,有望揭示宇宙中誕生的第一代天體。
『國際SKA大家庭需要中國的加入和支持。』武向平說,經過充分准備的中國團隊應當肩負起這個時代重任,在探索神秘宇宙中做出應有貢獻。
『靠譜』的火箭:走向更遙遠太空
火箭就像進入太空的『雲梯』,既要有高可靠性,也需具備強大的運載能力,這樣人類纔能走向更遙遠太空。
『2019年,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有望成為我國第一型跨入「百次俱樂部」的單一系列運載火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姜傑說,從2018年到2020年,我國的長三甲系列火箭預計將執行40次發射任務。
同時,我國已經成功研制並發射了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長征六號和長征七號,還將研制運載能力更高的重型火箭。『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人類探索太空的舞臺就有多大。』姜傑說。
夢想的力量:對未知領域不竭探索
『《流浪地球》裡有一句臺詞,「無論結果如何,人類的勇氣和堅毅,都被鐫刻在星空下。」這句話點燃了無數人的激情,也是一大批科學家傾其畢生精力不懈追求、探索未知的寫照。』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說。
正是這樣的激情,推動了科技創新,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
『科學的本質是人類對於自然的求知和探索。』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說,中華民族不缺少勤勞與智慧,如今插上科學的翅膀,夢想一定會飛得更高,為人類文明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