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中,懷舊磁帶牆前觀者如雲。新華社記者纔揚攝

那些帶著時光印記的展品引人注目。新華社記者李鑫攝

多年前常見的玩具等生活用品,似乎消失很久,卻依然留在老百姓的心中。經濟日報記者趙晶攝

觀眾通過一系列不同年代的流行服飾以及承載回憶的老物件,感受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變化。經濟日報記者趙晶攝
『老物件』帶你穿越40年時光
在北京生活多年的陳偉驚喜地發現,國家博物館竟然『藏』了許多曾伴隨自己成長的『老物件』。『這臺老式收音機,我們那時候都叫「話匣子」,在當年可是稀缺貨;還有這些卡式磁帶,我們都是聽著裡面的流行音樂長大的,現在連播放這些磁帶的錄音機都消失嘍……』近段時間,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上,不僅一大波『國之重器』『前沿科技』讓到場觀眾心潮澎湃、充滿自豪;同時,展館內一些承載時代印記的老物件,也悄然見證著百姓生活的變遷。
展區內,腳踏縫紉機、手搖電話機、二八自行車等展品帶我們瞬間穿越到那一段段燃情奮斗的歲月。這些『大件兒』充滿厚重年代感,曾是無數家庭的生活夢想。來自河南的薛女士在各式各樣的票證前感慨萬千:『這些糧票、布票喚起了我從前的記憶,相比那時的「貨物緊缺」,現在我們可是幸福多了。超市貨架琳琅滿目,商品供應充足,甚至足不出戶,各種貨品就能即刻送到家裡。』這時幾名觀眾湊了過來,你一句我一句聊起了身邊的變化。『從前俺來趟北京可費勁了,那時村裡沒有交通工具,只能先坐馬車到長途車站,然後再坐汽車、火車。如今俺們那兒修了高鐵,幾個小時就到北京了!』『是啊,真是不可思議,剛看了那邊展示的交通票證,從公交月票到磁卡再到電子乘車碼,現在直接刷手機就能坐地鐵了,太方便了。不知是時代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時代……』
在服裝展區,一排身著不同時期服飾的模特沿階梯排列,喇叭褲、花襯衫、風衣發帶、牛仔衣等『老式』服裝反映了特定時代的文化審美,而服裝在顏色材質、工藝款式上的不斷改進,則體現了40年來百姓穿衣打扮與時尚潮流的變化,也記錄著百姓生活觀念的差異。觀眾邢萬裡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北京的地攤服裝生意特別『紅火』。『那時候大家已經開始選擇不同顏色款式的服裝了。後來北京逐漸出現的幾處大型服裝批發市場,現在都已經沒落,消費者早就習慣網上「淘」衣服了,發展確實太快!』
這些賦予時代溫情的老物件帶著歷史的烙印,見證了生活的變遷,也溫暖著我們的記憶。從『通訊基本靠吼』到電話傳呼機再到智能手機,從『餘糧基本沒有』到網絡購物再到無人機送貨,通過一系列沈浸式體驗,觀眾從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感受到了身邊生活實實在在的變化,獲得的是滿滿當當的幸福。改革開放40年,是國家發展巨變的40年,也是家庭富足安康的40年,更是我們每個平凡的人通過努力拼搏,創造不平凡的40年。就像一位觀眾在留言中寫道:『中國的樣子,就是幸福的樣子!』
現代農業靠智慧吃飯
『這張照片拍攝於2009年6月4日,看著畫面上熟悉的場景,我仿佛又回到當年和同事們一起下鄉工作的歲月。』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現場,一張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員工為農戶提供測土配肥服務的照片讓觀眾王帥感慨良多。王帥2007年進入中化集團下屬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工作,如今是中化農業分銷事業部總經理助理。『常年在田間地頭與農民打交道,我深感為三農服務這份工作的光榮。』王帥說。
王帥手指照片回憶說,照片拍攝的時間正值初夏,三秦大地上的農作物正迎來施肥關鍵期。當天,中化化肥有限公司農化專家王興仁教授和三原分銷中心員工在位於陝西咸陽的三原縣開展基層農化服務。一大早,同事們先趕到三原縣馬額鎮馬東村苹果示范園,面對面給農戶講解如何高效合理施肥,實現減肥增效;中午,我們又趕往安樂中學大禮堂舉辦夏玉米和冬小麥科學施肥講座,給現場200多名農戶解答疑難問題;緊接著,我們走進該村的中化示范田取樣測土,采用五點法取土15份,根據測土結果現場指導農戶科學合理施肥,這張照片正是當時測土的場景,照片中蹲在地上進行操作的就是我的同事王建軍、馬宏、席廣慧、喬彥濤。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隨處可見。2009年,僅通過中化化肥三原分銷中心測土及培訓,累計就有4000戶當地農民受益。
像這樣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指導科學用肥,是中化化肥堅持多年服務三農的一貫做法。基於中國三農發展現狀,中化化肥從全國重點農業大學招聘農學、土壤、植物營養、植保等相關專業大學生,通過技術講座、集市路演、田間指導等農化服務,並最早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推廣測土施肥,幫助農民減少投入、實現精准施肥、達到效益提昇。
隨著國家農業發展戰略調整,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指導下,中化集團順應新時代發展求新求變。2017年,中化集團下屬中化農業為整合全產業鏈資源,啟動了MAP戰略,這是集團農業板塊業務由量變向質變飛躍的重要標志。中化農業MAP平臺要為農戶提供『7+3』服務,覆蓋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全程,除了我們具有傳統優勢的農資,還包括技術指導、農機服務、金融保險服務、農產品烘乾倉儲乃至銷售等環節。
中化集團農業事業部總裁覃衡德強調,中化農業轉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忘掉賣農藥和化肥,我們要發揮農業領域優勢,通過創新業務模式,組合所有最好的現代農業資源,幫助農民用最少的成本、最高的效率,生產更高質量的農產品,賣出更好的價格。
『作為新時代的中化農業人,我欣喜地看到,全新的以客戶為導向的、互聯網思維的中化農業MAP戰略正展現出美好的發展前景。面向未來,中化農業人將牢記「科技創造美好農業」的願景,矢志推進MAP模式,提昇行業水平,為中國農業和中國農民作出更大貢獻。我也以此自勉並為我們的事業感到自豪。』王帥說。
足不出戶卻與航天相遇
『人類向太空中發射衛星,除了滿足自身生產生活的需求外,更可以探索太空的奧秘,拓展人們對於自然的認識。大家看,這是實踐十三號衛星,有了它,未來我國可以進行地月、衛星之間的激光通信,通信速率、質量都將大幅提昇,它代表了我國今後5年至10年通信衛星的技術發展方向。』日前,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的現場,多位航天專家與現場觀眾交流互動,不少觀眾圍在實踐十三號、東方紅四號、張衡一號等衛星圖片前,表現出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濃厚興趣。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實踐十三號衛星電推進主任設計師王玨指著通信技術試驗衛星實踐十三號的圖片說,實踐十三號衛星最高通信總容量超過了之前所有研制的通信衛星容量的總和,將帶動中國衛星通信技術的飛昇。未來3年,中國將利用高通量通信衛星組成高寬帶移動通信系統覆蓋大部分地區和近海海域,在飛機機艙內、高速運行的高鐵上,甚至偏遠的山區,便捷高速上網將成為現實。
展覽中還展示了東方紅四號大型通信衛星公用平臺模型,這是『十五』期間我國重點開展的民用衛星工程,是我國目前最先進的一類通信衛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研究員李砥擎告訴記者,我國目前使用的衛星,全部是東方紅四號平臺衛星,而明年,能力翻番的東方紅五號平臺衛星有望發射昇空,引領通信衛星的更新換代。
『改革開放40年來,通信衛星最大的貢獻,就是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李砥擎說,如今我們跟遠在地球另一邊的人對話,第一時間通過廣播電視知道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的事,實時收看奧運會、球賽,依靠的都是通信衛星。
改革開放40年來,從衛星導航到移動通信,再到自然災害監測,航天服務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響百姓的生活。從北斗導航系統到『天眼工程』的高分專項,再到實踐十三號高通量通信衛星……一系列普惠民生的航天重大工程為大家繪出了一幅由航天高科技支橕的美好生活畫卷:不論身在何方,『北斗』幫你導航;足不出戶,『風雲』幫你知天象;萬米高空的飛機裡上網、打電話也不再是夢想。一位觀眾對記者說:『看了展覽纔知道,原來航天事業與自己的生活聯系這麼緊密,祖國的航天事業真的了不起!』
當前,空間信息正加快與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高新技術融合,『互聯網+衛星應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孕育發展,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航天成果轉化成效初顯,有效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昇級。
工業互聯網
從此不一樣
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現場,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傾力打造的航天雲網工業互聯網平臺精彩亮相,展示了中國特色工業互聯網建設成果。
工業互聯網平臺如同一個大型『雲池』,它將設備、軟件、工廠、產品、人等工業因素匯聚在一起,實現海量工業數據的采集、匯聚、分析、服務,支橕工業資源連接、彈性供給和高效配置。工業互聯網的最主要作用是供給方把資源虛擬化後『拽』到『雲池』,需求方再將其『拽』出來,獲得從設計、定制生產到後期維保的全程服務。
在成都若克精密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看不到幾個工人的身影,機器運轉卻有條不紊。入口處的大屏幕上,跳動的數字記錄著每臺機器設備的健康狀況、連續運轉時常、生產任務量……這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所屬航天雲網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用時6個月為成都若克定制的一條智能制造生產線,其設備運行、生產管理等數據實時傳輸到航天雲網平臺。根據上傳的數據,航天雲網可為其匹配合作商,將生產能力和市場對接最大化。在此過程中,航天雲網不僅在技術和設備上給予企業支持,還幫助企業以金融租賃的方式解決了資金周轉問題。
『常州模式』也是建設工業互聯網生態的成功實踐。常州市自2017年開始大力推進工業互聯網應用,以航天雲網為基礎平臺,實現了84.9%規模以上企業上雲,使得常州市制造企業形成整體資源對外接單能力,有效提昇生產效率、促進設備均衡利用等。同時,圍繞工業互聯網匯聚了一大批企業,比如線上線下服務商、合作運營商、解決方案提供商、工業APP提供商等,形成了具有常州特色的工業互聯網生態。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制造業規模居世界前列。但在全球性同質化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以資源和勞動力依賴為發展方式的中國制造業面臨巨大壓力,轉型昇級迫在眉睫。
『建設和發展工業互聯網,是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更是發展先進制造業、形成工業發展新優勢的內在要求,勢必將引領中國制造業新一輪改革開放浪潮。』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高紅衛認為,在我國絕大部分企業不具備智能制造能力,企業的運營流程尚未完成信息化改造,且短時間內不可能完成智能化改造和信息化改造的前提下,從雲制造生產方式變革入手,在漸進開展制造能力智能化改造和企業運營流程信息化改造過程中,同步開展企業制度的調整與變革,最終實現從雲制造到協同制造、從協同制造到智能制造的逆襲。這是『自上而下逐步深化』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互聯網發展路徑。
『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的腳步,航天科工將緊抓時代脈搏,引領發展潮流,積極構建和涵養以工業互聯網為基礎的雲制造產業集群生態,為中國制造業轉型昇級提供新動能,為助力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新力量。』高紅衛說。
(本版撰稿 姜天驕 趙晶 來源:經濟日報)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