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改革開放:決定中國命運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路』
2018-12-15 16:40:15 來源:央廣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央廣網北京12月15日消息(記者 高藝寧)『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強調。

  改革開放書寫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篇章,成就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東方傳奇,鋪展開一條通往復興的中國道路。由中央宣傳部、中央改革辦、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制作拍攝的八集大型政論專題片《必由之路》近日在央視一套播出,該片全景式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歷程,以風雲激蕩的感人故事,鋪陳出一部國家民族砥礪奮進的壯麗史詩。

  政論片《必由之路》一經播出,引發收視熱潮和觀眾熱議。觀眾普遍認為,該片立意高遠,主旨宏大,史料精粹,論理恢弘,剖析深刻,是大時代應運而生的一部難得的學習思考教育啟迪的好作品。

  專家:改革開放是革故鼎新的變革之路

  『政論片《必由之路》從各方面來講都是較為成功的,它能抓住人的心靈,更能抓住40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本質,它表達了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根本之路。』作為《必由之路》政論片中的『劇中人』和觀眾,原中央黨校校委委員、一級教授韓慶祥對該片感觸頗深。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其要義之一,即是要重新反思和認識改革開放本身。』韓慶祥告訴記者,40年前,我們所理解的『改革開放』,是衝破『蘇聯模式』和『僵化教條』的『改革開放』,是殺出血路、開創新路的『改革開放』,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改革開放』,是具有中國第二次革命意義的『改革開放』。

  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韓慶祥說,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我們更多看到的是改革開放對決定中國命運所具有的『根本』意義,即它是決定中國命運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路』。

  『《必由之路》即是在更高的站位上來認識和理解改革開放的。該片向我們揭示了改革開放是革故鼎新的變革之路,是一個需要不斷、持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進而破除僵化的進程,其本質特征就是變革。』

  韓慶祥認為,改革開放更是一條一往無前的奮斗之路。『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我們而言,實際上是在「攀登一座沒有勘探過的險峻高山」,退一步會前功盡棄,實現驚險一跳就能登上山頂。』

  在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唐愛軍看來,政論片《必由之路》圍繞『中國革命向何處去』進行了探索,帶來的啟示是堅持道路自信。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找到了一條回答『中國向何處去』的正確的『必由之路』,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社會主義使一個古老的中國煥發出一種蓬勃的生機和活力。40年歷史征程表明,只有改革開放纔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郭建寧同樣認為,慶祝改革開放40年最大的價值和意義,是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改革再出發,進一步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歷史是一面鏡子。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總結好改革開放經驗和啟示,不僅是對40年艱辛探索和實踐的最好慶祝,而且能為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強大動力。』

  在郭建寧看來,正是《必由之路》濃厚的歷史感,給觀眾帶來深邃的思考。『路走得再遠,不能忘了走過的過去;路走得再長,不能忘了為什麼出發。該片把歷史與現實,把傳統和新時代結合,給人帶來強烈的震撼。』

  『《必由之路》的魅力還在於把經典和講故事相融合。』郭建寧是1977年恢復高考的第一屆考生,從自身經歷出發,這部政論片也讓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必由之路》既講了改革開放的動人故事,又講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思想,二者結合,讓老百姓看得懂,也更能入腦入耳入心,留下深刻印象。』

  總導演:用怎樣恢宏的語言描繪改革開放都不為過

  『世界討論中國成功的方式結論可能有很多種,但就中國成功的意義來說評價高度一致。』政論片《必由之路》總導演肖振生接受記者專訪時說,中國改革開放40年,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艱苦奮斗、銳意進取,與時俱進、擁抱世界的40年。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用怎樣恢宏的語言來描繪她都不為過。』肖振生說,有人稱它為二十世紀以來最重大的事件,有人稱它為東方奇跡,還有人說這是500年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最為厚重的歷史篇章。自工業革命以來,像中國這樣,用短短40年的時間,把近14億人帶入到中等收入國家,且不是通過殖民或戰爭方式的國家,從未有過。

  改革開放這個『關鍵抉擇』,讓困頓中突圍的中國踏上了怎樣的嶄新歷程?這個『活力之源』,如何激發出40年源源不斷的力量?這個『重要法寶』,是怎樣推動中國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條『必由之路』從何而來,又將把中國帶往何方?在肖振生看來,在慶祝改革開放40年的日子裡,作為國家電視臺,我們有責任就這些歷史之問和時代之問給出我們的答案。這便是創作《必由之路》這部政論片的初衷。

  肖振生說,『這部政論專題片的播出,必將進一步增強人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信心和決心。』

  觀眾:人民是改革開放的最大受益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歷史是最好的見證者,人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從農業發展到國企改革,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加入世貿組織再到現在的中國制造,看得我熱血沸騰。』談到觀看《必由之路》的感受,公交車駕駛員楊苗苗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我父母親都是50後,他們都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都嘗過餓肚子的滋味,一輩子省吃儉用,也經常跟我憶苦思甜。政論片中所描述的改革開放帶來的百姓生活巨變,我們親身經歷,有目共睹。』

  作為交通人的楊苗苗,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交通事業的發展尤為關注。楊苗苗說,『我的家鄉安徽省蚌埠市是「火車拉來的城市」,是皖北重要的交通樞紐。記得小時候去北京,坐綠皮火車?當了好久纔到。改革開放以後,開通了T63,實現了朝發夕至。而今,乘坐高鐵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早已成為時下最受歡迎的出行方式。』

  『改革開放40年,也是檢察機關恢復重建的40年。』作為一名70後,武漢市江漢區人民檢察院未檢部負責人郭艷萍親歷了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變化,也見證了檢察事業的創新發展。『新時代新征程,作為檢察工作者,我們將不忘初心,砥礪奮進,譜寫檢察事業新篇章。』

  對於武漢大學學生姚瑤來說,政論片《必由之路》與普通課本不同,它用大量史料和案例,用聲畫語言,多維度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

  『從紡織廠的女工到油田的石油工人,他們每一個人都為「東方巨人」的今天奉獻過自己的力量。』姚瑤向記者提到,片中祖孫兩代人為成渝高鐵揮灑青春熱血的故事讓她感受到了中國速度的巨變,也提醒著人們在這背後,有著共和國建設者們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談及改革開放為民航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和活力,來自民航安徽空管分局的程曉芸告訴記者,從最初的目視飛行到儀表飛行,從程序管制到雷達管制,從單跑道起降到雙跑道、多跑道運行,40年來,民航空管系統的每一次發展都是質的飛越。

  改革開放40年也是中國制造業爬坡過坎、全面發展的40年。作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龍頭的徐工集團伴隨著共和國成長,也見證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與壯大。在徐工集團進出口公司黨委書記蔣南看來,解放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國際化道路不動搖,為世界貢獻一個來自中國的世界級品牌,是中國制造企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的應有貢獻。

  擁有近70年歷史的國有企業中化集團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建設者,參與者和受益者。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韓冰認為,對於國企來說,打造國際一流企業,需要進一步融入國家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開啟深化改革的新長征。

  雲南省大理市下關鎮宣傳委員張志娟也向記者表達了觀看《必由之路》的心得,『改革開放見證了洱海保護生態搬遷的時代變遷和改革歷程。大力宣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把洱海保護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責任編輯:邱浩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