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港媒:懷揣『振興鄉村』中國夢 中國高學歷人纔爭『跳農門』
2018-12-14 15:19:51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國日報網12月14日電近年來,中國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纔選擇告別城市,回歸鄉村。他們懷揣著振興鄉村的夢想,來到廣闊的農村創業,致力發展有機農業和保護自然環境。

  據香港英文版《南華早報》12日報道,來自陝西的鄭立興(音)是天津科技大學高分子材料學博士。2016年,鄭立興和同伴籌集了200萬元啟動資金,在陝西省禮泉縣包了195畝農田,想要帶動當地農民發展有機農業。

  近年來,中國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纔選擇告別城市,回歸鄉村。圖片來源:《南華早報》網站報道截圖

  鄭立興說,當地的土壤質量很差,需要幾年纔能完全恢復肥力。農藥和化肥的過度使用造成了土壤污染,再加上工業和生活的廢物排放,這給當地食品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脅。鄭立興不用農藥,只施雞、豬糞等有機肥料,因此農場作物產量較低。他說:『到今年年底,我們還無法實現收支平衡。但希望當地農民能認識到產品的質量越好,賣出的價格纔越高。』

  鄭立興希望像國外農民一樣種植出高質量的農產品。『中國地大物博,什麼水果都種得出。但是一串葡萄定價幾塊錢也無人問津,而日本的一串葡萄售價幾百塊也有人買。』他說,『有人在陝西花了2000多萬元建立葡萄園,遠銷香港,每公斤葡萄售價高達200多元。』

  馬彥偉(音)也是回歸農村的一員,他是北京師范大學的生態學博士。2004年,他第一次來到內蒙古阿拉善,他回憶道:『阿拉善天高地闊,民風淳朴,深深吸引了我。』2015年,馬彥偉在阿拉善包了165畝農田。他表示:『阿拉善雖然受到荒漠化的威脅,但空氣和土壤質量都非常好。但當地普遍種植的玉米很耗水,農民用地下水對整片土地進行灌溉,其實只有根纔需要水,而且蒸發浪費了大量水。』馬彥偉與政府合作推動滴灌試點,節水效果十分明顯。

  馬彥偉在農地裡勞作。圖片來源:《南華早報》網站報道截圖

  義西坎卓(音)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MBA畢業生,之前在阿拉善SEE基金會工作,2015年搬到了青海玉樹。『我之前總是去青海出差,後來遇到了我丈夫,在2017年和他結了婚。他是青海本地人,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有將近1.95萬畝的土地。』

  她說:『這裡很荒涼,我第一次來時交通很不便利,沒有高速公路和瀝青路面。但自2017年建立國家公園以來,基礎設施條件正在逐步改善。』

  這對夫婦與其他家庭合作養殖了300頭牲畜,義西坎卓表示這樣『每人都可以輪流放牧,保護牧場。』

  義西坎卓牧場上的?牛圖片來源:《南華早報》網站報道截圖

  『我們的大部分產品都在當地銷售,因為外地人吃不慣?牛肉、酥油和曲拉。接下來還將推出在高原雨季長成的蜜環菌和由?牛奶制成的黃油等產品,外地人很喜歡這些。』義西坎卓說,『我們不僅提供農產品,還想教大家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接下來希望為游客開發生活區,他們可以騎馬、冥想、做瑜伽,過安逸的農場生活。我們還可以培訓本地人為游客服務、做飯。由於靠近黃河源頭,這裡的風景很美。2019年,通往農場的道路將完工,而且玉樹還會建造一個小型機場。』

  玉樹的農副產品圖片來源:《南華早報》網站報道截圖

  偏遠鄉村的生活很艱難,義西坎卓說:『第一次來這時,我二十天沒洗頭。』雖然困難重重,但她表示很享受新生活。『在大城市每月想賺兩三萬元,每天都要擠地鐵,所有的工資都花在生活費上。為了工作而活,沒有尊嚴。』她說,『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在這裡出生,在大自然中成長,幸福地生活。』

  (譯者:戴佳佳編輯:劉世東齊磊)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