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市蘭洋鎮,3公裡長的蘭洋大道,藍洋農場職工期盼多年。
『不改「居」,修不起這路。』海墾旅游集團董事會秘書王小民表示。這樣的變化,只是66歲的海南農墾二次創業再出發的一個縮影。
創建於1952年的海南農墾,是全國第三大墾區。幾代農墾人艱苦創業,實現了北緯18度以北大面積種植橡膠成功的奇跡,建成我國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
然而,社企不分、政企不分、產業單一,讓海南農墾一度面臨生存危機。
唯一的出路,就是深化改革。2015年底,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成立,原海南省農墾總局的實體地位被取消,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社會管理職能屬地化等關鍵領域改革穩步推進,初步實現從政企社混合實體向完全市場主體轉變。
政企分離激發活力
『企業化喊了幾十年,這次最徹底。』東昌農場公司副總經理張昌武說,新一輪改革真正打破乾部身份,農場真正變為公司。
海南農墾曾是海南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生產總值一度佔全省的1/3。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政企社不分的體制機制藩籬日益凸顯。
2008年,海南農墾邁出實質性改革步伐,但農墾總局和農墾集團『兩塊牌子、兩套人馬』相互掣肘,資源難以整合。農墾總局仍牢牢地控制各個農場自主經營權,從上項目到招人纔仍舊是行政化管制。
『農墾集團沒有向農場下達經營剛性指標,農場乾部拿的是死工資,相當於旱澇保收,缺乏經營的頭腦和動力。』紅明農場公司董事長王波坦言。
2015年12月,原海南農墾總局的實體機構被取消,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成立,38家農場轉企改制成立27家農場企業和4家產業集團,成為自主經營的獨立市場主體。從此,海南農墾結束了『政企合一』的歷史。
『海南農墾涉及旅游和地產的8家二級企業和25家投資公司「小、散、弱」,僅管理人員就有245人,整合重組為海墾實業集團後,只剩下87人,每年僅管理運營費用就省下1500萬元以上。』海墾實業集團副總裁盧致洲介紹。
去行政化後,農場乾部競聘上崗。許多乾了幾十年的科長、處長,競不上崗就當普通職員。圍繞盈利目標,海南農墾建立與業績掛鉤的考核和薪酬體系,下達總部各部門和二級企業KPI考核指標,並簽訂經營目標責任書,實施績效薪酬,嚴格按照考核兌現獎懲。農場場長變身二級企業董事長,憑業績領薪酬,績效從零元到50萬元不等。『乾好乾壞一個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王波仍坐在原農場場長辦公室辦公,身份卻完全不同,年薪也從8萬元漲到16萬元。『有動力更有壓力,集團對沒有完成任務的企業績效責任人實行紅黃牌警告,連續紅黃牌警告,就得下崗。』
通過改革,海墾系統騰出數百個管理崗位公開競聘,企業管理層的選拔任用不再熬年份看資歷,而是帶目標、帶措施競聘上崗。2016年以來,海南農墾前所未有地開展3次大規模全國公開招聘,聘用包括二級企業總裁、中層管理人員在內的170餘人。
社企剝離農場改『居』
傍晚時分,海口市瓊山區大致坡鎮的東昌居,籃球場、戲臺等公共活動場地愈發熱鬧起來。
『不止這些,還有30公裡鄉村道路、一萬多人口的飲水工程……改「居」後,地方政府一年投入近千萬元,都做起來了。』東昌居居長李忠說。
李忠說的改『居』是在2016年6月,海南農墾首個社會管理屬地化試點東昌居成立,承接從原東昌農場剝離出來的100多項社會職能及公共服務。
隨著社會職能屬地化改革的推進,海南農墾將社會職能向地方轉移。墾區所屬的公安、學校等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危房改造、小城鎮建設、美麗農場建設、道路建設養護等民生項目納入全省統一規劃,由屬地政府組織實施。
近3萬名在職和退休人員移交後,工資、養老金等大幅增長;1.9萬名教師工資提高1倍以上;墾區納入屬地醫療保險,住院醫療費報銷從原農場統籌的封頂1.2萬元提高到25萬元。
海南創造性地設『居』,以政府授權和購買服務的方式,來承擔農場剝離出來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目前,海南農墾已完成所屬40個農場(所)設『居』的工作,82個『居』共接收原農場從事社會職能工作人員近3000人。數據顯示,僅農場社會管理屬地化改革補助經費一項,海南省委和省政府每年就新增4.25億元財政預算補助市縣。
移交後,東昌農場場部機關17個以上科室合並為6個職能部門,管理人員由60人減為23人,分流社會職能工作人員158人,每年減少社會職能負擔850萬元。農場公司得以『放開手腳』,專注向企業化、產業化、市場化轉型。
在東昌居,22名工作人員服務1萬多人口。
『農場改「居」的創新就在於打破編制,實現管理、服務、自治的功能。』李忠說,『過去,農場居民辦事得到場部機關一個個科室簽字蓋章。設「居」後,向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居裡的事務直接上報到瓊山區,辦事方便多了。』
盤活土地產業多元
『我們都是農墾改革的受益者。』原紅明農場職工陳會華,自去年退休後,農閑時喜歡在自家別墅裡烹煮咖啡,與農場老同事敘話農墾往事。
陳會華原是紅明農場拖拉機隊隊長,1992年因拖拉機隊解散下了崗,四處打散工。1998年,紅明農場調整產業結構、轉型發展荔枝產業,他承包了農場110畝土地種荔枝,每年收入20多萬元,幾年下來便蓋起了300平方米的別墅。
如今,在紅明農場,像陳會華家這樣的『荔枝樓』共有3500多棟。王波說,這得益於近年來農用地規范清理,紅明農場9.4萬畝土地中,有5萬多畝由職工承包自營。
『過去,農場土地管理粗放,未確權地、爭議地、被佔地等「三類地」問題突出,職工意見很大。』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農場事務部部長王綏文說。
新一輪改革,海墾集團聯合國土、農業部門推進墾區『三類地』確權和調處,根據土地使用歷史和現狀確定土地權屬,調處一宗、登記一宗、發證一宗。
目前,海南農墾土地登記發證面積990.48萬畝,登記發證率95.12%。墾區各單位承包租賃合同換(補)簽率整體超過96%以上。清理收回私墾私佔土地59.61萬畝,其中30萬畝農業用地將作為生活保障田,優先用於安置約4.4萬名無地少地困難職工。
墾區農用地流轉價格由前3年平均每畝每年67元提高到135元,2016年半數以上農場僅憑租金收益就扭虧為盈。從今年開始,海南農墾可實現土地租金年收入2.2億元,較前3年平均收入增加1.46億元,增幅達213%。
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思濤表示,清理規范土地的同時,海南農墾積極破解『一膠獨大』卻『一膠難支』的困境,重點發展天然橡膠、南繁育種、熱帶水果等八大產業,加快建設桂林洋國家熱帶農業公園、南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等八大園區,力爭用3至5年發展成為熱帶農業王牌產業的主力軍、熱帶特色農業的排頭兵。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