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趙秋麗李志臣光明日報通訊員張偉
道路四通八達,游客紛至沓來。地處革命老區沂蒙山腹地的山東平邑縣九間棚村,如今靠發展旅游興旺了起來。
上世紀80年代初,九間棚村山高澗陡、四面懸崖、土地瘠薄、缺水沒電,只有一條羊腸小道與外界相連,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極為惡劣。山上的土地加起來僅有112畝,零零星星分成3100多塊,散布在23條山梁上。即使趕上好年景,村民也只能吃個七八成飽。1983年,九間棚人均純收入還不足百元,是出了名的『乾山頂』、貧困村。
轉機出現在1984年冬天,剛當上村黨支部書記的劉嘉坤,立志帶領全村百姓擺脫貧困共同致富。要想富,先修路。劉嘉坤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大伙修出一條通往山下的道路。『我帶領全村177人用賣牛賣羊湊起來的1.77萬元,炸響了修路的開山炮,前後僅用了5個月的時間就修好了一條寬6米、長3500米的盤山路。』說起當時的情景,劉嘉坤心潮澎湃。他回憶,從那以後,全村老少齊上陣,架電、修路、引水、植樹,用5年的時間乾了常人10年都乾不完的活,全村累計集資23萬元,平均每人每年出義務工310天,修砌石渠3500米,開山整地500多畝,新栽果樹2萬多棵……實現了高山水利化,山澗變通途,徹底改變了生產生活條件。
『要想讓群眾真正富起來,還要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完成了艱苦創業的九間棚人,開始了更高的追求,並最終選擇了發展金銀花產業的路子。
平邑是著名的『中國金銀花之鄉』,規模化種植金銀花已有200多年歷史。金銀花是一種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於一體的多功效植物。從1990年開始,劉嘉坤一直和中國科學院徐常青博士合作選育金銀花優良品種,歷經13年艱苦努力,產量高、品質優、好采摘的『九豐1號』終於在2003年選育成功。山東省科技廳組織全國權威專家鑒定,一致認為『九豐1號』金銀花品種選育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2015年夏,他們又選育出花蕾期超長、大白期花蕾最長可達15~20天,且更易采摘、產量和藥效成分更高的金銀花新品種。該品種徹底顛覆了數千年來金銀花開花兩三天就凋謝的傳統特性,被譽為中國金銀花更新換代的首選良種。
為了金銀花產業的發展,九間棚成立農業科技園有限公司,並先後在北京、雲南、甘肅、新疆等地成立子公司,在全國各地發展金銀花良種示范基地、扶貧示范基地幾十個,種植面積20多萬畝,初加工廠十幾處,影響並帶動10多萬人靠金銀花產業,打造形成集金銀花良種培育、推廣種植、乾花貿易、食品藥品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模式,實現了脫貧致富。據統計,2017年,九間棚村人均收入達2萬多元。金銀花成了百姓的『致富花』。
『一村富,不算富,大家富,纔是富,要讓金銀花在祖國大地上更多地造福於民。』劉嘉坤說,在雲南省雲龍縣,我們采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農戶以金銀花種植基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負責提供技術指導和信息服務,農戶參與合作社的經營、管理與分紅,公司按照市場價格與合作社社員簽訂金銀花產品回收合同,並承諾在金銀花市場價格過低時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保障廣大社員利益。目前雲龍縣已建成5萬畝金銀花生產基地。僅2016年,金銀花項目就可為雲龍縣花農帶來過億元的農業收入,2017年帶動當地1.5萬戶群眾脫貧致富。
在做大做強金銀花全產業鏈的同時,九間棚人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九間棚村所處的天寶山區,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有著眾多自然和人文景觀。圍繞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業生態旅游,九間棚成立了全縣第一家村級旅游公司,圍繞鄉村休閑度假、紅色文化教育、沂蒙風情體驗、生態康體養生等4個方面規劃設計,創新發展全域旅游。近幾年,投資新建了15公裡的景區環線道路,建設了兩座蓄水30萬立方米的峽谷水庫,新修了30多裡長的『集水渠』,完善配套了民宿客棧、農家樂、停車場、景區廁所等服務設施。整個景區實現道路通、電通、水通、網絡通。
為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九間棚村還邀請規劃設計機構對村莊、產業、旅游、鄉村振興做頂層設計。規劃中的九間棚田園綜合體總面積2.1萬畝,覆蓋周邊7個行政村,分為6個功能區:金銀花等特色花果產業聚集區、九間棚風情傳統民居社區、九間棚風光康體壽養度假區、九間棚農事體驗區、九間棚精神紅色基因教育培訓區、九間棚旅游生活服務區。
『今後,我們會讓老百姓過上更幸福的生活。』劉嘉坤信心滿滿地說。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