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綠色的奇跡——改革開放40年變遷系列述評生態篇
2018-12-07 20:30:52 來源:新華網  作者:董峻、高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要想風沙住,就得多栽樹!』右玉人在風沙中吶喊。

  1978年,與改革開放同步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開始建設,右玉的植樹造林迎來大跨越——由過去的不到40萬畝,幾年工夫就猛增到120餘萬畝,成為全省人工造林最多的縣。

  改革開放激活了人們治沙的創造力。通過個人承包等新機制,右玉的小流域治理有了新活力。1983年,3900戶農民承包了1987條小流域,通過種植經濟林實現了生態和經濟『雙豐收』。

  沙魔不再是右玉人的夢魘。全縣林木綠化率從1976年的12.66%增至2017年的54%,在黃土高原上樹起一道綠色豐碑。

  把右玉的縮影放到整個東北、華北和西北,可以看到,40年來三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3萬公頃——折算成5公裡寬的防護林帶,能繞地球赤道一圈半!

  被稱為『綠色長城』的三北工程,是我國實施的第一個重大生態建設項目,湧現出王有德、石光銀、殷玉珍等閃耀著璀璨光輝的綠化模范。

  那一年,也是中國環保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年。1978年憲法首次對環境保護作出規定:『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奠定了環保事業的發展基礎。

  缺林少綠,是中國當時面臨的最大生態問題。

  1979年,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每年3月12日設為植樹節。從此至今,中國持續開展了一場世界最大規模的國土綠化行動。

  40年間,中國經濟列車高速飛奔、城鎮不斷擴張,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粗放的發展方式帶來沈重的環境代價——生態環境逐步惡化、自然資源趨於枯竭。

  許多無錫人至今忘不了2007年那個夏天。碧波蕩漾的太湖水暴發藍藻,自來水受污染,礦泉水被搶購一空。

  生態警鍾敲響——

  中國經濟躍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資源環境壓力並未緩解。垃圾圍城、酸雨頻頻、『十面霾伏』……

責任編輯:楊金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