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鄉村振興戰略』|40年40組關鍵詞
2018-11-28 18:03:50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孟冬時節,山東東明小井村,暖陽高照,村東頭牌坊上的『改革第一村』紅色大字分外醒目,村道兩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農村發展新藍圖』『創建美好鄉村,建設幸福家園』的宣傳畫提振精神、催人奮進。

  40年前,小井村和安徽的小崗村一樣,『實在過不下去』的村民們為了吃飽飯,想方設法突破僵化體制的束縛,探索更能出糧的『種莊稼方式』,悄悄搞起了『包產到戶』。

  40年來,在黨的富民政策引導下,小井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起200多個日光溫室大棚,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智慧小井農產品交易平臺上線運行,咸鴨蛋、葉黃蛋、虎杖等當地特產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村民們說,現在吃不愁、穿不愁,住樓房、開小車,看病養老有保險,『活得越來越好啦』。小井村黨支部書記李景衛說:『我們要發揚老一輩小井人敢闖敢乾的精神,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再當排頭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40年前,我們通過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40年後的今天,我們應該通過振興鄉村,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一首歌曲——唱出農村改革後的欣欣向榮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迅速唱響大江南北,唱出了農村改革的朝氣,道出了億萬農民的心聲。

  隨著『分田到戶』『包產到戶』的推行,短短幾年間,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春氣為詩人所覺。』時任《歌曲》月刊編輯的陳曉光和同行們背著行囊,多次到安徽、四川、廣東、湖南等改革前沿地區的農村體驗生活。他們看見村村寨寨的變化:田野上生機勃勃的豆秧麥苗;新房上裊裊飄蕩的炊煙;老漢的杯中有了酒,娃娃的嘴上有了油……

  陳曉光說:『看到農民們的生活狀態、精神面貌後,我感受最深的是兩個字,希望!這片田野有希望了!在中國的田野上,希望在萌發!』有感而發的陳曉光短短幾天就寫出歌詞《在希望的田野上》並交給作曲家施光南,後者滿懷激情完成譜曲。

  歌詞『西村紡花、東港撒網、北疆播種、南國打場』描繪的是祖國各地的勞動場景。

  『一年吃飽飯,二年賣餘糧,三年蓋新房。』是實行『包產到戶』後農民最朴素的表達。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一號文件』,肯定了『包產到戶』『包乾到戶』在內的各種生產責任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老百姓說,這是給農村改革『上了戶口』。1984年,全國農村基本實現『包產到戶』。

  土地『解凍』,人心思乾,蘊藏在土地上、群眾中的生產力極大激發。197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為3.048億噸,1984年達到4.073億噸,6年間平均遞增4.9%,是1949年以來糧食產量增長最快的時期。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從地裡刨食,僅僅吃飽飯還算不上好日子。』有條件的農村開始搞副業、辦企業。中國農民的又一偉大創舉——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在號稱『鄉鎮企業王國』的江蘇省,鄉鎮企業憑借『職工能進能出,乾部能上能下,工資能高能低,企業能死能活』的靈活機制,在市場經濟中如魚得水。

  改革開放,為鄉鎮企業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市場經濟,為鄉鎮企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讓千百年來在農田裡耕種的農民『離土不離鄉』就近到工廠上班,學習最新技術,農村的財力在積蓄,農村的面貌在迅速改變。

  一系列舉措——堅持不懈縮小城鄉差距

  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起步的,然而,農村不少地方陷入『一夜越過溫飽線,20年沒過富裕坎』的局面,城鄉差距逐步拉大。

  據統計,2002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3.1?1,地區之間的發展也不平衡,沿海、東部發達地區農民的平均收入與西部相比大約是4?1。在一些地方出現了『種糧不賺錢』甚至『種糧賠錢』的情況,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受到了一定影響。

  中央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以推進。2004至2008年,中央連續出臺5個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分別以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和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為主題,共同形成了加強『三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體系,構建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制度框架,掀開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篇章。

  千百年來、歷朝歷代,種地納糧交稅對中國農民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9次會議經表決決定,《農業稅條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這意味著全面取消農業稅,結束了延續2600年『皇糧國稅』歷史,成為我們黨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全方位實施強農惠農政策的一個裡程碑式的事件。

  種地不用交稅,還有補貼,並且補貼越來越多;孩子上學不交學費了;看病住院有『新農合』保險;農村老人也有養老補助金了;路、網、水、電、快遞都進村了;村裡大媽也跳起了廣場舞……城鄉差距正在縮小。

  一條大道——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

  2018年2月4日,正逢立春。新華社全文公布了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描繪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宏偉藍圖。

  『「一號文件」的公布為億萬農民送來了政策的春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說。

  隨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分別明確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時的目標任務,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

  藍圖已繪就,實乾來落實。

  眼下正是農村『貓冬』的時節,然而在『全國產糧大縣』『中國花木之鄉』的江蘇沭陽縣鄉村看到的卻是『無閑人、無閑地、無閑房』的繁榮景象:房前屋後、田間地頭、溫室大棚,種著各種花卉苗木,網上直播平臺就設在大棚裡,花農們現場做起了直播。今年以來,該縣僅新河鎮發出花卉苗木快遞就超過5500萬件,線上銷售額超過19.2億元。全鎮70%以上的大學畢業生選擇回鄉創業,吸引外來創業人員近萬人。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特克斯縣呼吉爾特蒙古民族鄉托斯壩村村民侯金國沒出過國,可他一手種出的西紅柿,已經在中亞國家『打卡』旅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依靠當地標准化、產業化農業發展路子,從侯金國新建的大棚產出的西紅柿,不僅供應伊寧、烏魯木齊蔬菜市場,還遠銷中亞國家。

  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發展現代農業,提昇農產品品質;大型農機在田野上作業,替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水清了,山綠了,鄉村公交在『四好農村路』上開行;村民蓋起『小別墅』、樓前停著小汽車;村道上整潔乾淨,垃圾集中處理;文化活動多種多樣,老少爺們、姑娘大嬸的笑聲多了;鄉村休閑旅游、農事體驗,讓城裡人不僅記住鄉愁,更能舒緩壓力、愉悅身心;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人回鄉創業;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引領作用越來越強……

  產業振興、人纔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支持參與下,億萬農民群眾播種希望、揮灑汗水、收獲幸福,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在祖國廣袤大地上徐徐展開。(尹健)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