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筆墨書崢嶸 光影繪壯美——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新華社展項掃描
2018-11-28 10:10:35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11月24日,觀眾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新華社『追光憶影』展項前參觀。新華社記者殷剛攝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題:筆墨書崢嶸光影繪壯美——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新華社展項掃描

  新華社記者黃小希、施雨岑、丁小溪

  讀一讀不同時期的新聞報道,聽一聽『洋記者』說她眼裡的中國,定制一張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明信片』……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上,新華社精心設計的相關展項帶給人們豐富的觀展體驗。

  此次展覽由中央宣傳部、中央改革辦、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新華社、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聯合舉辦。

  作為國家通訊社,新華社以新聞媒體的獨特視角,通過文字、圖片、新媒體作品等,反映40年來的重大事件和人民生活的巨大變遷。漫步影像長廊感受『大美中國』,在『時光講述』『歲月羅盤』『追光憶影』中品味美好生活……頗具年代感的創意、富有時代感的呈現,讓新華社展項成為此次展覽的亮點之一。

  11月24日,觀眾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新華社展區進行定制明信片互動體驗。新華社記者殷剛攝

  來到新華社主辦的『大美中國』影像長廊,人們頓時會有一種『人在畫中游』的感覺。這一展項運用兩塊各長33.5米、高6.6米的長屏,將兩個展區之間的通道打造成光影世界。

  行走在影像長廊裡,24小時延時拍攝的藍天下的北京、塞罕壩秋景、長江經濟帶沿線風光、中國高鐵等畫面,以及56張無人機航拍圖片、83張各族各界群眾的笑臉照片、57張『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城市的照片等令人目不暇接。極具衝擊力的視覺盛宴,讓觀眾直觀感受改革開放40年偉大祖國蒸蒸日上的發展與騰飛。身處其中的人們,不時舉起手機、相機,拍下酷炫畫面或合影留念。

  『我們要把中國的「大」和「美」體現出來,不僅展現形式上要大氣,還要通過內容的精心選取,讓觀眾看到祖國高起來、亮起來、美起來、快起來。』談及設計創意,新華網數字影視制作中心總經理張祺說。

  巨變中國,讓來自英國的新華社外籍記者海倫·本特利心動不已。在展覽的第二展區,以海倫為主角的一部時長3分多鍾的豎屏視頻短片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11月23日,觀眾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新華社展區參觀。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我剛到中國時,只有一個小行李箱,只計劃待一年。』雙面高清顯示屏上,海倫笑著講述自己當年的經歷,『四年來,這個行李箱陪著我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我看到了中國人的勇氣、決心和智慧。』

  早上在西安看兵馬俑,下午在成都看大熊貓,穿越秦嶺的旅程崎嶇美麗,原本要耗時13個小時的火車,如今乘坐高鐵只需3個小時……海倫盤點著中國的滄桑巨變。她說,中國給她的驚喜,還將繼續。

  在第二展區,來自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孫昭排了數米長隊後,終於等到參與新華社『見證四十年』互動體驗項目。這是一個外觀被設計成相機機身的系統,精選了新華社記者拍攝的改革開放以來具有紀念意義的12張經典照片,觀眾可選擇喜愛的一張作為背景,點擊屏幕快照,即可將自己的人像與背景合成,生成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明信片』,並可現場打印取走,留作紀念。

  一張張笑臉,定格在『個人定制』的『明信片』裡,拉近了觀眾與改革開放40年來一個個經典瞬間的距離。孫昭覺得,這個互動項目很有意思,『等這麼久是值得的』。

  除了定制『明信片』,新華社還精心設計了『留聲四十年』互動體驗項目,運用人臉識別技術掃描觀眾的面部信息後,系統智能匹配一首與其氣質相符的經典歌曲,以熟悉的旋律喚起人們的回憶。

  11月23日,觀眾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新華社主辦的『大美中國』影像長廊參觀。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在『見證四十年』和『留聲四十年』互動體驗項目旁,是由時光轉盤和報道內容兩部分組成的『歲月羅盤』展項。『歲月羅盤』的中心是一個地球儀,上面的亮點代表新華社180個海外分支機構。觀眾通過操作『歲月羅盤』上的觸摸屏,調整時光轉盤,選擇報道內容,新華社相關作品就會在觸摸屏和牆上的大屏呈現。

  文字記錄了歲月蹁躚的腳步,圖片是時代投射的剪影。同樣位於第二展區的『追光憶影』展項,以『新華社與您一起穿越時空』為主題,運用弧面長屏,展示40年間新華社記者拍攝的反映民生變化的經典照片。這些照片被制作成緩移播放的膠片長卷,象征歲月流動、時代變遷。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於11月13日上午開幕。開展以來,各界群眾參觀熱情高漲。截至11月26日,累計現場觀眾達到52萬多人次。

責任編輯:楊金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