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長沙縣——求新求變謀長遠
2018-11-25 11:55:09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兩年時間,湖南長沙縣黃花鎮『長』出第七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一年時間,黃花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改革開放40年來,長沙縣一次又一次站立潮頭:30多年前響應中央號召,大力發展鄉鎮企業;20多年前,深入推進工業強縣戰略;10多年前,進軍全國縣域經濟五十強;而今,昂首挺進全國百強縣五強。

  一個中部地區縣,何以成為發展領頭羊?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長沙縣委書記曾超群直言:改革創新是長沙縣的靈魂,求新求變的探索精神,匯聚發展的澎湃動力。

  勤耕大開放試驗田

  時針撥回1992年,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激蕩一池春水。『僅憑農田和雞蛋,不可能實現小康!』思想大討論、大解放,長沙縣的決策者果斷決定將縣城遷至現在的星沙,同時建立星沙開發區,開啟工業興城的創業歷程。

  『那時這裡一片黃土坡、荒蕪地。』26年前,鍾衛華還是三一集團一名普通員工,如今已成長為公司副總裁。鍾衛華親眼見證三一集團從水泥瓦搭建的工棚裡搞科研起步,一步步成長為世界工程機械領域掌握話語權的『明星』企業。

  三一集團只是這個春天故事裡的主角之一。第一期安居工程4天一層樓面;兩個月時間數字程控電話和長沙市並網;一年時間建成區內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首家入駐的德國公司7個月完成從洽談、興建到投產……彼時的星沙開發區,籌集200萬元篳路藍縷,創造出令人矚目的『星沙速度』。

  1994年,星沙開發區改名長沙經開區,確定為省級重點開發區;2000年,長沙經開區躋身『國家隊』——長沙經開區管委會主任張慶紅說,今天的長沙經開區已形成工程機械、汽車制造及零部件、電子信息、軍民融合『兩主一特一融合』的產業格局,規模工業產值突破2000億元,經濟總量在全省園區穩居第一。

  起筆之初,星沙開發區就被定位為全縣改革開放的窗口,一方吸引外商投資的沃土,並助推長沙縣成長為湖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張閃亮名片。肩負試驗田的重任,長沙縣始終把目光望向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長沙縣的領導乾部一屆接著一屆乾,大開放的發展方向從來未曾改變。』長沙縣委政研室副主任羅眺輝說。

  踐行高質量辯證法

  投資均在10億元以上,辦學規模均在7000人以上,兩所現代化的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學校,一個落子果園鎮潯龍河村,一個布局黃花鎮臨空經濟示范區。為何不放在主城區,而選擇『下鄉』?事實最具說服力,兩所學校先後開學,生源不愁,人氣爆棚。

  不僅教育資源,在長沙縣,交通、看病、養老等城鄉之間差別正在不斷消弭。長沙縣多年來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力城鄉一體化,成效斐然。

  『不能像猴子撿了西瓜丟芝麻,撿了芝麻丟西瓜。』長沙縣的決策者深諳發展的辯證法,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堅定不移推動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迎向高質量發展。

  保護和發展和諧共生。2003年以前,黃興鎮是著名的化工之鄉,全國80%、全世界60%的硫酸錳產自這裡。13家工廠排放嚴重超標,污染嚴重,雖然每年帶來2000多萬元稅收,最終全部被鐵腕關閉——1%的土地支橕經濟發展,99%的土地保護生態環境,護出來的青山綠水,如今成為長沙縣發展生態旅游的優質資源。

  下好『閑棋』謀長遠。幾年前,工程機械行業普遍遭遇『寒冬』,長沙縣經濟依然引吭高歌。這得益於長沙經開區在工程機械、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三大產業之外,培育多點支橕的產業格局。在黃花鎮片區,長沙縣投入100多億元建設基礎設施,帶動社會投資400多億元,『臨空經濟』展翅欲飛。『做平臺和口岸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們提前下好這步「閑棋」,打造今後10年的經濟發展新引擎。』長沙縣縣長張作林說。

  新舊動能加快轉換。一棟被稱為三一集團『智慧大腦』的科研辦公樓,如今被改造昇級為公司『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對外開放企業產業鏈資源以及市場渠道,孵化一批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領域的優質項目和企業;對內產業分工不斷細化,通過創新裂變出產業發展新模式和新生態。像三一這樣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的故事,正在長沙經開區不斷上演。

  闖出新發展加速度

  當23=1時,會釋放怎樣的改革效力?

  2016年,湖南省首個行政執法局在長沙縣成立,原本分散在23個不同行政機關的1600多項行政執法權統一收編,統一執法。這個開全省先河的部門,執法工作創下6項全省第一、6項全省先進。

  『向改革要效益,向改革要動力,長沙縣發展纔能行穩致遠。』曾超群說。

  20多年來長沙經開區發展高位前進,離不開『區縣一體』的創新管理體制。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園區主要集中精力抓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產業培育等經濟建設工作,長沙縣主要負責社會事務管理和公共基礎設施配套,走上了一條更加集約高效、資源配置更加優化的發展道路。

  『分戶收集、分類處理、村民自治、政府補貼、合作社運營』的農村環保自治模式,引領全國農村環境治理經驗;率先取消GDP考核指標,采取分類考核,『不同尺子量不同區域』,走在全省前列;在全國率先探索創建『零碳縣』,建成全省首個國家生態示范縣;全縣85%以上審批服務事項網上能辦,所有面向個人的事項就近能辦,復雜事項一次辦成,『最多跑一次』改革風生水起……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的改革創新,長沙縣一一推進。

  長沙臨空經濟示范區指揮部曾超群的辦公室裡,牆上掛著一張張項目進度表,密密麻麻貼著紅旗,標識著項目進展。『項目進度在心裡,項目建設壓力在肩上。』曾超群說,『長沙縣二次創業,依然必須依靠改革創新,闖出新發展加速度。』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