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指出:『中國人民的成功實踐昭示世人,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只要找准正確方向、馳而不息,條條道路通羅馬。』40年發憤圖強、砥礪奮進的歷程已證明,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它不僅開闢了中國通向現代化的嶄新道路,也為發展中國家建設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鑒。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不動搖。
現代化貫穿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夢想之中
現代化是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定階段,反映的是人類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所經歷的歷史巨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貫穿於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探索之中,是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是中國共產黨的莊嚴使命。
古代中國曾經長期是世界強國;近代以後中國落伍了,實現民族復興成為所有仁人志士的夢想。歷史的興盛與近代的衰落,遠古的輝煌與百年的屈辱,形成了巨大反差。一個曾經輝煌的民族越是經歷苦難,就越是渴望復興。鴉片戰爭以後,面對亡國滅種的現實危險,先進的中國人慨然把睜眼看世界和追趕西方列強提到歷史使命的高度,實現現代化成為每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從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再到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從洋務運動的『自強求富』到戊戌變法的『變法圖強』再到辛亥革命的『振興中華』,現代化理想承載著中國未來的命運,也寄托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然而歷史證明,缺乏先進階級領導、缺乏國家主權獨立做保證的任何現代化藍圖,只能是海市蜃樓。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建設現代化國家和實現民族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如何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全新課題。正因為如此,新中國建立伊始,我們黨就明確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科學文化和現代化的國防』的戰略發展目標。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順應時代發展大勢,明確提出『我們從八十年代的第一年開始,就必須一天也不耽誤,專心致志地、聚精會神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自此以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成為每次黨代會都必須強調的重大問題。從黨的十二大強調的『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到黨的十八大明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緊緊扭住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偉大目標,接力奮進、持續奮斗,不僅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新輝煌,也創造了世界現代化歷史的新奇跡。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進入了新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著眼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明確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這一目標以前所未有的戰略魄力勾畫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和美好願景,以前所未有的戰略信心標注了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時代發展大勢、胸懷民族復興偉業的戰略魄力和戰略視野,奏響了引領新時代中國邁向現代化強國的新號角。
改革開放開闢了中國通往現代化的嶄新道路
偉大夢想的實現,總是與奮斗相隨。以40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志,我們黨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嶄新時期,也開闢了中國通向現代化的嶄新道路。
改革開放超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開創了適應現實需要的現代化之路。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未來社會的科學設想。但必須看到,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經歷在一個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他們關於未來社會發展的構想很多是預測性的。所以他們纔一再強調『為了使社會主義成為科學,就必須首先把它置於現實的基礎之上』。然而教條主義的束縛,使得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在制定和實施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時仍然照搬教條,留下了慘痛的教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產黨在深刻反思教條主義錯誤思想的基礎上,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實現了全黨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始終以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既著眼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運用,又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越走越寬廣,馬克思主義也顯現出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
改革開放超越了傳統社會主義發展模式,開創了順應時代發展大勢的現代化之路。20世紀50年代以後,國際局勢出現了有利於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環境。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本應實行改革,克服高度集中模式帶來的弊病,同時擴大開放,吸收世界各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然而它們不但未能抓住機遇,反而在30多年中不斷強化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體制。而同期,西方國家正進行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現代化革命。到20世紀80年代,蘇東國家同西方國家在經濟、科技領域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社會危機四伏。這一教訓啟示我們,必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否則就會喪失現代化機遇、引發社會危機。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發展大勢,毅然實施改革開放戰略,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積極面向世界開放,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顯現出前所未有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活力,現代化建設快速推進。可以說,新時代中國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改革開放這一新的偉大戰略和實踐的表現。
改革開放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道路,開創了適應中國國情的現代化之路。在世界現代化歷史中,得益於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西方率先邁入現代化的門檻。然而,『華盛頓共識』的失敗、『拉美陷阱』的出現表明,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目標,現代化具有共同性,但各國人民走向現代化的實踐從根本上說又是各自獨立的、具體的。習主席明確指出:『現代化不是單選題。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對於中國而言,『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正是鑒於此,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既始終堅持面向世界,科學借鑒西方現代化建設的有益經驗,又始終強調『中國特色』,堅持『走自己的路』。正是在保持同世界的深度互動中,中國的現代化事業纔在諸多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正是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纔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十分罕見的『中國奇跡』。
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掀開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習主席指出:『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沒有改革開放,也不會有中國的未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我們在改革開放的大道上繼續砥礪前行。
始終不渝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意味著新方位、新成就,也意味著新風險、新挑戰。外部風險與內部風險相互交織,一般風險與重大風險相互交融,政治風險與經濟風險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新時代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復雜背景。習主席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面對新征程中出現的各種新風險、新挑戰,必須一以貫之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以貫之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一以貫之地增強懮患意識,始終不渝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回望40年改革歷程,我們既創造了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也使得改革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習主席指出:『在新時代,中國人民將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於向頑瘴痼疾開刀,勇於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在改革的新征程上,必須緊扣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氣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和軍隊、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改革,全力打造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新體制新機制,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新保障。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全球化時代,開放是建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天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對外開放,未來中國的發展也離不開對外開放。但我們也要看到,同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當前我國對外開放形勢已經發生了深刻復雜變化。現代化的新征程,需要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習主席指出:『要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面對新形勢,必須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主動開放、雙向開放、全面開放、公平開放、共贏開放、包容開放,加快形成陸海內外、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再添新動力。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