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自貿試驗區建設五周年:深耕『試驗田』 創新不停步
2018-11-19 10:47:0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顏維琦 曹繼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自貿試驗區建設五周年】

  開欄的話

  作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五年來,在投資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事中事後監管、服務國家戰略等領域先行先試、大膽創新,為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積累了寶貴經驗。即日起,本報開設《自貿試驗區建設五周年》專欄,回望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制度創新和成果經驗。

  原標題:深耕『試驗田』創新不停步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曹繼軍

  2013年9月,我國首份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在上海發布,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列明了190條外商投資特別管理措施。5年間,這份負面清單的長度越來越短,今年縮短到了45條。

  今年是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五周年。5年來,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這片改革開放『試驗田』碩果初結。經歷了『自貿區速度』帶來的制度和理念革新,一批制度創新的『良種』向全國各地播撒,如今的上海自貿區正向更高質量發展轉型,政府在開放環境下的治理能力顯著增強,更大區域的改革發展聯動協調推進,自貿區建設將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進程中更好發揮『開路先鋒』作用。

  開放激發活力,改革釋放動力

  今年9月,一輛重1110千克、價值數萬歐元的生物材料概念車Biofore從芬蘭運抵上海。貨物的主人芬歐匯川(中國)有限公司(UPM)帶著展覽品國際通行『護照』ATA單證冊向上海海關申報,這輛概念車隨之成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首票通關的進境展品。作為進博會主場運輸服務商之一,注冊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中國外運華東有限公司,順利承接了首票展品的運輸。

  在上海自貿區,快速、高效、公正、透明,是人們的共同感受。對標國際最高標准和中國經濟轉型昇級的實際需求,上海自貿試驗區主動探索建立了一批基礎性的制度創新,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銜接的投資貿易基本制度體系。

  市場開放度和透明度進一步提高,超過98%的外商投資企業通過備案方式設立,辦理時間縮減至1個工作日。商務部最新修訂的備案管理辦法進一步擴大了外國投資者戰略投資等備案范圍。截至今年6月,上海自貿區掛牌後共新設外商投資企業8696個,合同外資1102.4億美元,實到外資221.33億美元。

  高標准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形成覆蓋口岸通關、港口作業及物流運輸等一口式、全流程業務系統,23個相關部門和單位實現數據協同和簡化。目前,上海口岸貨物和船舶申報全部通過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辦理。同時,建立金融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實施金融綜合監管,形成以市場全覆蓋為目標、以信息互聯共享為基礎、以監管合作為保障、以業界自律共治為補充的功能監管模式。

  開放激發活力,改革釋放動力。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朱民介紹,從構築投資、貿易、金融和事中事後監管制度的『四梁八柱』基礎體系建設入手,到建設開放與創新為一體的綜合改革試驗區、開放型經濟的壓力測試區、政府治理能力改革先行區、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企業走出去的橋頭堡的『三區一堡』高質量發展定位,自貿試驗區建設任務梯次展開、系統深化,基礎性制度創新落地見效、成熟定型,投資貿易便利化程度明顯提昇。

  把准『放管服』,政府『寓管理於服務』

  2017年11月17日,上海浦東新區行政服務中心一樓大廳的19號窗口,多出一塊嶄新的銘牌——『找茬』專窗。許多來此辦事的市民,紛紛上前圍觀,一些人還拿出相機拍照。

  政府邀市民來『找茬』,表明自己積極向市場、市民『拜師求藝』,也意味著政府改革不是『閉門造車』,簡單問題可當場解決,遇復雜問題會進行研究,如果確是機制性問題,將有望成為下一步的改革舉措。這是上海自貿區提高行政效率的又一次探索。

  以『放管服』改革為抓手,以事中事後監管為重點,以信息化為手段,政府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在上海自貿區全面推進,開放環境下政府經濟治理新體制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探索、完善。

  記者了解到,上海自貿區全面實施『證照分離』改革,第一批116項改革已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第二批10個領域47項改革全面推開,並在全面優化准入的基礎上,對企業關注度較高、審批頻次較高的35項地方權限事項加大自主改的力度。

  政務服務實現『一網通辦』,涉企審批事項『一網受理、全市通辦、只跑一次、一次辦成』,平均辦理時間比法定時限壓縮了85%,較好地實現了寓管理於服務之中。與此同時,完善政府綜合監管體制機制。在浦東新區,經濟領域全面實施『雙告知、雙反饋、雙跟蹤』許可管理機制和『雙隨機、雙評估、雙公示』市場監管機制。分類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成效明顯,改革後80%的執法力量下沈到基層一線,有效解決重復監管和監管缺位等問題。

  制度創新引領,發揮自貿區溢出效應

  全國第一家再保險經紀公司、外商獨資游艇設計公司、外商獨資醫院、外商獨資金融類投資性公司等一批首創性項目,誕生在上海。融資租賃、商貿、建築設計施工、演出經紀、國際船舶管理、增值電信、旅行社等行業,活躍在上海。全球100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排名中,上海從2013年的第24名上昇到2018年的第5名。

  自貿區的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讓這座面朝大海、面向世界的城市朝氣蓬勃。聚焦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領域,在國家相關部委的支持下,上海分兩批提出54條服務業和制造業領域的擴大開放措施,截至今年6月,擴大開放措施累計落地項目超過2600個。完善金融功能性平臺體系,創設自由貿易賬戶體系,上海自貿區開立自由貿易賬戶7.2萬個。

  經過5年的探索創新,上海自貿區更加主動地參與引領經濟全球化大局,提昇國際化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更加深入地融入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突破要素跨境流動瓶頸,提昇市場化配置功能。

  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當口,上海自貿區對自身使命認知更加清晰:把自貿試驗區建設放在國家改革開放大局中考慮,更好發揮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溢出效應,高質量地推動自貿試驗區轉型昇級。以自貿試驗區的理念引領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提昇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同時加強對長三角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主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揮制度創新引領示范作用,在開放的沃土上,讓『苗圃』長成『森林』。

  《光明日報》( 2018年11月19日01版)

責任編輯:楊金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