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礦坑處處、溪溝盡黑、魚蝦絕跡的千年古銅都湖北大冶,如今實打實成為國家園林城市、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市。
依礦而興、礦竭城衰、轉型突圍,短短幾十年間,大冶不斷改革創新,終於舊貌換新顏,成為『全國文明城市』,被國務院授予『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資源枯竭,經濟發展乏力、環保問題凸顯
黃東平今年45歲,從記事起,村裡的『路是黑的、水是黃的、天總是灰蒙蒙的』。25歲那年,他先後在村裡承包了3個小煤礦,一舉成為『先富起來的人』。
『古今一洪爐,舉世無雙冶』。作為我國六大銅礦生產基地和十大鐵礦生產基地之一,大冶已發現和探明的重大金屬礦、非金屬礦多達44種。千百年來,像黃東平這樣沈浸在挖礦掘金美夢裡的大冶人不計其數。
『本世紀初,大冶500多座礦山上有近10萬人參與采礦,每9個大冶人中就有1個從事礦業開采。』大冶市經信局副局長彭洪湖介紹,2001年,全市七成的工業經濟總量、六成的稅收、七成的就業都來源於資源型產業。
但黃東平的『掘金夢』在2006年戛然而止。當年6月,龍角山、銅山口、銅綠山,昔日因礦而設的『三大礦業重鎮』,因為資源枯竭、經濟蕭條被撤銷,從大冶行政版圖上消失,武鋼、大冶有色等央企也紛紛撤離。
『經過多年的高強度開發,大冶礦產資源逐漸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凸顯。』時任黃石市環保局副局長的大冶市市長王剛說。更為嚴峻的是,『一礦獨大』的產業格局造成發展後勁乏力,嚴重制約著大冶的經濟社會發展。
『每天堆在我辦公桌上的信訪件有一尺多厚,幾乎全是投訴「五小」企業對水、氣、土壤的污染。』大冶市委書記李修武回憶,大冶一度被戲稱為『光灰城市』,白天穿白襯衣出去,晚上回來就成了灰襯衣。
延續千年的資源之『利』,終於變成了資源之『累』。2008年,大冶被列入全國首批12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
破釜沈舟,再造一個『新大冶』
轉型,成為擺在大冶人面前的時代課題。『資源枯竭之後,大冶向何處去?』2006年6月的『黃金湖會議』,被視為大冶轉型發展的開端。全市所有科級及以上乾部,閉門3天,輪流發言,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
會議達成共識:寧可放慢發展速度,也不能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然而,大冶轉型的代價也很巨大——1300多家『五小企業』全部關停,近300億元工業產值、超10億元利稅從賬面上抹去,近萬人下崗。
『當時經濟不景氣,一下子割掉那麼大一塊經濟總量,很讓人心疼。』李修武說,在關停『五小企業』時,一些同志建議『變通』一下,圈一塊地建『五小』產業園,等新興產業做大後再關停。
但綠色發展豈有『變通』之路?緊接著,大冶市落後的鋼鐵、煤炭、水泥產能全部關停了,佔全省產值1/3的煙花爆竹產業全部退出了;截污治污、礦山復綠、土壤修復等『治山、治水、治土、治氣』的工程陸續上馬。
圍繞生態優先、轉型發展的主線,大冶一手抓機電制造、飲品食品、新型建材、紡織服裝等四大傳統產業集群提檔昇級,一手抓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節能環保、新材料等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逐步形成多元化產業體系。
在產業轉型中,大冶人一次次『跳起來摘桃子』。3年前,投資百億元的漢龍項目落戶大冶,從項目動工建設到首輛『大冶造』新能源汽車成功下線,僅僅用了15個月。
去年4月,大冶湖國家高新區掛牌,3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匯聚了大冶新城區、勁牌工業園、羅橋工業園等平臺,以及勁牌、迪峰、山力等一大批投資10億元以上的企業項目,發展熱潮湧現。
隨著GDP『綠色因子』不斷提昇,生態文化旅游和健康養老產業正成為大冶新的支柱產業。近5年來,該市旅游收入年均增長46.1%。
去年,大冶采礦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已不足12%。從『地下』到『地上』,從『黑色』到『綠色』,大冶人用12年再造了一個『新大冶』,擺脫了礦竭城衰的魔咒,高質量發展版圖日益清晰。
接力改革,營造創業乾事氛圍
去年上繳稅收25.8億元的勁牌公司,在20年前,還是一個員工人均負債2萬元的縣級國營酒廠。
大冶市政協原主席黃治堯回憶,1997年末到1998年春,大冶市委深入推進國有企業產權改革。頂著壓力闖關的勁牌公司,如今已是保健酒龍頭企業。現在,民營企業早已挑起大冶經濟發展的大梁:去年全市5.6萬多戶民營市場主體實現增加值540.71億元,佔GDP比重的91.5%。
『大冶的每一次轉型奮進,都彰顯著敢於突破體制機制壁壘的勇氣。』李修武說。
在服務企業發展方面,近年來,大冶堅持『放手但不甩手』,在工業建設項目上勇闖改革『深水區』,成功探索『先建後驗』、審批『五聯合』『中介超市』等做法。
大冶的審批體制改革,實現了『一份合同免收費,一個窗口管評估、一個中心管圖審、一張通知即開工、一次測量多處用、一次上門全驗收』,新建工業項目行政審批由原來的133個工作日縮短到38個工作日以內;同時政府統一為工程諮詢、評估等26項中介服務埋單,每年為全市企業減負3000多萬元。
在鼓勵乾部擔當作為方面,大冶創新『領導小組+指揮部』扁平化運行的工作機制,對重點工作實行項目化管理,出臺『目標考核+增量考核』的乾部考核機制和免責減責激勵辦法,將『考事』和『考人』相結合,形成競相乾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疾風知勁草。在改革大潮中,大冶從礦竭城衰的困境中突圍,走上了綠色發展之路。去年,大冶在全國縣域經濟百強中排名第七十九位,實現『六年六進位』。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