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  國內要聞
搜 索
《新疆的文化保護與發展》白皮書解讀
2018-11-16 09:31: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疆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

  周麗

  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創造並遺留、流傳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化財富,包含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大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中國文化遺產承載燦爛的中華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貴財富,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資源,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築中國夢磅礡力量的深厚滋養。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要衝,悠久的歷史造就了新疆光彩奪目的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留存了令人目不暇接、不勝枚舉的珍貴文物古跡和熠熠生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逝而不朽的『樓蘭美女』、有『西域長安』美譽的高昌故城、充滿智慧的維吾爾古典長詩、美妙絕倫的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穿越萬丈懸崖的『達瓦孜』、歷久彌新的桑皮紙制作技藝……為世人體味璀璨耀眼的西域文明、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開啟了一扇扇斑斕的窗口。新疆特殊的區情、社情決定了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對增強各族人民中華文化認同、正確闡述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史實、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發揮著正本清源的重要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央政府和新疆地方政府頒布、出臺一系列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及政策意見,為保護傳承新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提供了重要的法治及制度保障。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施行。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8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頒布實施,標志著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有法可依的新階段。201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保護條例》頒布實施,這是中國首個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省級地方單項立法。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施行。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乾意見》。

  在日益完善的法治及制度保障下,新疆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成果受到中外矚目。截至2017年,新疆有世界文化遺產6處;中國政府對高昌故城遺址、北庭故城遺址、惠遠新老古城遺址等一大批文物古跡進行修繕保護,搶救性保護修復3000餘件珍貴文物;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昭蘇聖佑廟、克孜爾千佛洞等百餘處宗教文化古跡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截至2017年,新疆民豐尼雅遺址、若羌小河墓地、吉木乃通天洞遺址等8項考古發掘項目先後被列入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出土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等國寶級文物;從20世紀末開始,『中國新疆古代絲綢之路文物展』等新疆文物精品展覽陸續在日本、美國、德國、韓國等國家舉行。

  古籍保護獲得各界贊譽。已收藏的古代典籍文獻包括漢文字、阿拉美文字和婆羅米文字三大系統,共19種語言、28種文字,內容涵蓋政治、經濟、社會、宗教、天文、數學、醫學、藝術等領域;以漢文和維吾爾文翻譯、整理、出版了瀕於失傳的《福樂智慧》和《突厥語大詞典》等古籍;國家以多種語言文字翻譯出版發行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典籍文獻,滿足各族信教公民的多樣化需求。新疆翻譯出版發行漢、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多種文字的《古蘭經》《布哈裡聖訓實錄精華》等宗教經典書籍。

  多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保護、傳承和弘揚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十二木卡姆被譽為維吾爾族『音樂之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其已瀕臨失傳。20世紀50至60年代,經過努力,十二木卡姆由漫漫歷史長河中的口頭傳承轉變為文本傳承。近年來,新疆各級政府通過建設維吾爾木卡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向木卡姆藝術傳承人發放生活補貼、開辦木卡姆藝術培訓班、選送木卡姆人纔到新疆藝術學院深造等方式,全力保護、傳承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現階段,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柯爾克孜史詩《瑪納斯》、維吾爾族麥西熱甫分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新疆完成23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赴聯合國總部、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進行表演展示;舉辦了8屆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一批競技項目進入國家和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涉及宗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到了保護和傳承。

  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涵蓋了手工技藝、民間美術、戲劇、民俗等多種門類,其鮮明的民族、區域特征及靈活多樣的表現形式頗具市場潛力。近年來,新疆努力推動非遺走出『深閨』,進入市場,逐步提昇非遺保護、傳承和弘揚水平,較好實現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2018年5月,在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桑皮紙上的中國畫』及首次推出的『桑皮造紙』體驗包頗受關注。現階段,哈密市維吾爾族傳統刺繡產業紅紅火火,全市從事手工刺繡的繡娘超過4000人,通過刺繡每人每月增收1500—4000元,使當地維吾爾族婦女找到了新的致富門路。阿克陶縣巴仁鄉薩依巴格村的阿吉·艾買提是土陶技藝第七代傳人、新疆級非遺傳承人。在各級政府支持下,他創新、制作的土陶碗、土陶碟、水壺、托盤等工藝品,已遠銷日本、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

  『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任務;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重要體現。新時代,在國家有力支持下,新疆將不斷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力度,為滿足各族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強中華文化認同而不懈努力。

  (作者單位:新疆社會科學院)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連冬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