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進博會,這些感觸最深刻
2018-11-10 12:33: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本報記者 齊志明

  『科技讓生活更美好』,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流行語,來到進博會之後,在各大展區采訪時的見聞,讓我對此有了更直觀、更具象的理解。

  『會飛的汽車』從汽車模式切換到飛行模式僅需3分鍾,未來將給人提供極致出行體驗;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智能座椅等技術和產品,將有效緩解司機的『駕駛疲勞』,汽車領域的科技創新給人無限遐想。世界上最小的心髒起搏器、最薄的血壓儀、最快的免疫分析儀,醫療領域的先進科技,將使病人就診更輕松、風險大大降低;自動咖啡機、智能家電,讓家居生活更有趣……這些都只是進博會展示的100多項新產品新技術的一角。

  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技,有著人文關懷,奔著服務民生,必將讓更美好的生活觸手可及。

  『我們不虛此行!』

  本報記者李琰

  這幾天奔波在進博會展臺間,我總是聽到這樣的話:『首屆進博會搭建的貿易平臺真棒!中國客商熱情高、誠意足,我們不虛此行!』

  一個向全世界敞開大門的巨大市場,一次展示全球高精尖、名優特產品的舞臺,誰都不想錯過。由82個參展國和3個國際組織搭起的國家館大廳內,移步換景,世界盡在眼前。

  『這是手工縫制的足球,兩次作為世界杯比賽用球。我想它有實力進入中國市場。』巴基斯坦貿易發展局副局長卡裡姆拉·梅蒙向我推薦起『巴基斯坦制造』。

  在塞內加爾展臺,塞內加爾貿易和創業部部長阿利翁·薩爾正在向記者們介紹,塞方希望借助『一帶一路』東風和進博會平臺,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

  進博會,不是中國的獨唱,而是各國大合唱。支持開放合作,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每個國家都可以有所作為,可以唱出美好的歌聲。

  信心『看得見』未來『共分享』

  本報記者吳姍

  談到與成都一家企業剛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俄羅斯出口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代表伊戈爾信心滿懷。『2個月擬定合作框架,成都開放的營商環境與高度的合作默契令人欣喜,這只是公司「中國戰略」第一步。』已是晚上9點多,但這位中國企業的『新伙伴』興奮地與我聊了很久。

  合作的火花,折射出參展的國家和客商對中國企業的信心,對中國經濟的信心,這是進博會滿滿收獲的一個縮影。這些天,參展商、采購商們都很忙,『上午看展品,下午聽論壇,晚上談簽約』。在這裡,大家分享中國發展和開放的機遇,吸收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也感受來自各方的信心。信心『看得見』,未來『共分享』。

  直播進博會:『在中國買全球』

  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岳小喬

  要用一個字總結我這次采訪進博會的感受,那就是,『忙』。5天、走8個展館、行49公裡、做7場直播,最忙的一天只睡了1個多小時,凌晨4點爬起來收拾一下趕班車又奔向上海國際會展中心。累嗎?累,但是累得值、累得有收獲。網友超過2000萬次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和人民日報微博觀看直播,通過我們的鏡頭近距離感受進博會。

  全球首款會飛的汽車、身價2億人民幣的超中型直昇機、能和人對打乒乓球的機器人、能自動演奏大師名曲的鋼琴、3D打印的定制面膜、價值3000萬人民幣的珠寶『鞋王』……這些在探館直播中一一亮相的諸多高端產品,讓網友感受到了日益強大的中國對全世界的吸引力,看到了來自全球3600餘家參展商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和誠意。網友『海闊天空』在直播中自豪地留言:『在中國買全球,贊!』

  在這裡,播下種子

  本報記者李洪興

  作為一個寫『楷體字』的評論員,能走進『四葉草』感受國家開放的窗口,是我的光榮。

  的確,進博會場館巨大,展品眾多,人流熙攘,但最是細節見品格、最是細節有意蘊。來了,看了,問了,纔能更好地形成思考,更深刻地認識這個『不一般』展會的意義。食品及農產品展區人氣很旺,但萬千美食中,『種子』展臺讓我眼前一亮。種子,長成作物,制成食物,變成商品,猶如一個耐人尋味的象征。對於企業,『種子』意味著事業的起步;對於展會,『種子』意味著一個成功的開始。

  而對於國家,『種子』是希望所在、是未來所系。今天的開放中國,從40年的改革開放走來;今天我們又播下種子,搭建起開放合作的新平臺,與世界一道收獲美好,走向更壯闊的未來。

  制造業,合作天地寬

  本報記者王俊嶺

  功能強大的高端數控機床、精妙絕倫的智能機器人……行走在智能及高端裝備展區,記者仿佛進入一座美輪美奐的工業博物館,為世界各國工業展現出的智慧所折服。

  開放領域素來有『制造競爭、商貿合作』的觀念,其大意是說,國與國之間開展經貿合作時,進行商品交換比較容易,但進行制造業合作就比較難,因為涉及創造財富能力的競爭。

  經過幾天采訪和觀察,我發現,任何領域的裝備制造都不可能一臺機器乾完、一家企業通吃,而是需要許多不同領域裝備制造企業的精密配合。我更加傾向於將制造業的合作比作『木桶原理』,即生產力越發展、社會分工越細化,木桶上的板子就越多。這時,就算某些木板再長,但如果相互之間配合不好也裝不了多少水。現在想來,進博會上中外客商的熱絡聯系,就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制造業合作其實大有可為。

  記著、拍著、播著……

  本報記者王曉霞

  首屆進博會,人民網打造出『進博外傳』『「細」說進博』等多款新媒體欄目,截至11月9日,進博會系列短視頻在抖音、快手等平臺的人民網公號上總閱讀數7725萬,轉評贊376.2萬。

  參與報道的記者們每天在進博會的碩大場館內疾步穿梭,探展館、采嘉賓,一天下來手機上的計步器破2萬。

  人民網前方報道團隊共11名記者,其中有3名外籍員工。來自突尼斯的瓦利德感慨:『進博會不僅僅是經濟盛會,還可以從中了解不同的文化,相信會越辦越好。』

  來自日本的玄番登史江加入人民網3年了,這次,從展商口中,她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是『意外』,場面之熱烈、交易之旺盛,讓很多展商始料未及。他們表示:『明年我們一定做足准備,爭取結交更多的伙伴,收獲更大的禮包!』

  大門敞開,來的都是客

  本報記者黃超

  打開進博會官方網站的企業展板塊,會跳出一個特殊的界面『首次進入中國的展品』。300多頁、3900多個產品,琳琅滿目。如果跳出七大類參展領域,此次進博會參展企業的相關產品,其實大致可以分為3種:首次進入中國,在中國耕耘多年,以及重返中國市場。

  我遇到了一位中文很流利的美國商客,20年前就在上海注冊了企業,做汽車零部件進口。在現場,他熱情地給好幾家初來乍到的外國企業牽線搭橋。他說,這次會展上有很多人是第一次到中國,對這裡的營商環境、開放政策並不熟悉。『用一句中國人的老話講,來的都是客,我得幫助他們。』

  首屆進博會是一個溫暖包容的大聚會,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直接與中國客戶打交道,喜歡與中國人做生意。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無論是多年的老朋友,還是剛來的新朋友,都將在中國這個活力大市場贏得更多商機。

  開放,增強交流互動願望

  本報記者謝衛群

  11月9日一大早,地鐵二號線人潮湧動,這天是進博會公眾開放日,人們向著一個地點前行——上海國家會展中心。

  在進博會現場采訪的幾天裡,我感受到群眾對進博會的反響熱烈。

  展館內,全球3600多家企業紛紛亮出自己最好的產品和服務,盡最大努力向中國市場推銷自己。還有82個國家和3個國際組織設立的展臺,也精彩紛呈,互動不斷。

  走在人流之中,我感悟到:開放,不僅是國家意志,也是人民的向往。我們和世界交流互動的願望在增強,而進博會恰恰滿足了這種渴望。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不斷擴大開放,這是國家所需,民心所向,熱騰騰的進博會是一個鮮活例證。

責任編輯:焦志明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