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張謇:實業救國赤子心(弘揚民族精神、奮斗精神)
2018-10-20 10:27:34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他是近代中國師范教育第一人,他是『東南實業領袖』,他將『棉鐵主義』作為『實業救國』良方,他所開創的『南通模式』是中國工業和城市發展的有益嘗試。他就是近代教育家、實業家張謇。

  1853年,張謇出生於江蘇通州(今南通)海門常樂鎮,從小就生活在社會下層,對民眾疾苦有深切的了解。為改變家庭命運,他在幼時被父親送入私塾學習,希望由此走出一條由讀書進入仕途的道路。

  1894年,張謇赴京趕考,高中狀元,遂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職,步入仕途。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張謇與恩師翁同龢堅決主戰,表現出大無畏的愛國精神。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舉激起張謇極大的憤慨和懮慮。他在日記中寫道:『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之得失無論矣!』

  在落後挨打的現實面前,張謇認為只有發展民族工業纔能抵制帝國主義的侵略,並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責任。於是,在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張謇以極大的勇氣在家鄉通州辦起大生紗廠,開始了『實業救國』的實踐。

  開工一年後,大生紗廠就獲得2.6萬兩白銀的淨利潤。到1922年張謇70歲時,大生集團4個紡織廠,資本已達900萬兩白銀,有紗錠15.5萬枚,佔全國民族資本紗錠總數的7%。除了紡織業,大生集團還積極涉足其他輕工業,到20世紀20年代初,張謇親手創辦的大生集團包括69家各類企業,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集團,張謇的事業也由此達到了頂峰,成為影響中國政局的工商界巨擘。鑒於他為中國民族工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張謇被公認為『東南實業領袖』。

  在努力發展實業的同時,張謇逐步形成『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的思想體系。1902年8月,張謇利用在大生紗廠歷年積累未支的個人薪俸2萬餘兩白銀,再加上他四方籌集的資金,於1903年4月27日創辦了我國近代第一所獨立設置的私立師范學校——通州師范學校。從通州師范學校創辦至1925年的20餘年間,張謇將他在大生紗廠中的全部工資與部分紅利捐作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經費。據統計,他一生在南通教育上的投資為257萬兩白銀,到1924年,他在南通地區共創辦小學370餘所、中等學校6所、高等學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礎教育和農、工、商、科技為中心,包括學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內的較為完整的近代教育體系,其中尤以師范教育為首創。

  張謇終生抱定『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信念。實業是張謇一生事業的主體,他為我國近代實業貢獻了畢生精力。張謇曾說,『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的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因而他的事業雖在南通,卻放眼中國。在時代風雨中,出身於封建王朝的張謇能清醒地『睜眼看世界』,並躬身實踐長達三十餘載,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國早期現代化事業的開拓者和先驅者。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