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武漢:創新釋放發展新動能
2018-10-20 10:01:45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這顆芯片將填補我國主流存儲器領域空白。』在武漢光谷國家存儲器基地,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長高啟全指著展板說,我國首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2層三維NAND閃存芯片,年內將實現量產。

  武漢,這座歷史上因武鋼、武船、武重等重工業而聞名的工業重鎮,正在悄然發生變革:在創新驅動下,以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發展迅猛,向著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邁進。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武漢始終堅持敢為人先、追求卓越,充分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第一動力作用,以自主創新掌握發展主動權、提昇動能轉換接續力,走出內陸特大中心城市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從『一鋼獨大』到『新三大引擎』,產業結構再昇級

  1979年7月,21歲的周智敏從學校畢業,分配到武漢鋼鐵廠工作,『當時進武鋼是年輕人的夢想。』

  『武鋼一咳嗽,武漢就感冒』。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在武漢布局了一系列『武』字頭的重點項目,組建了一大批大學院所,推動武漢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工業偏重特別是『一鋼獨大』的弊端浮出水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老路越來越難走,產能過剩、出口受阻,產業迭代昇級難成規模……1978年,武漢GDP居全國第十位,2002年跌落至第十四位。

  一個誕生過『漢陽造』『江漢輪』,開啟中國近代工業之先河的工業重鎮,發展之路在哪裡?

  回顧改革開放歷程,『創新』是武漢改革發展的關鍵詞,也是大武漢復興的驅動力。2004年,醞釀已久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提昇為國家戰略,武漢抓住機遇,向自主創新要發展,加速從老工業基地向先進制造業基地轉型。

  2010年春天,作為武漢地標之一的武漢重型機床廠舊廠區拆除,在光谷佛祖嶺『從頭再來』。武重埋頭在盾構機、牙輪鑽機等『專機』領域自主研發,終於扭虧為盈,在重型機床行業中加快突圍。

  老企業重獲生機的同時,新動能競相迸發。2001年,我國第一個專業化集群化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武漢·中國光谷』獲批。如今,這裡匯聚烽火科技、長飛光纖、華星光電、小米、聯想—MOTO等一批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知名企業,萬億元級的『芯屏端網』光電子信息技術產業集群漸具雛形。

  從光谷的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到武漢開發區的國家智能汽車基地,從東西湖區的國家網絡安全人纔與創新基地到新洲區的國家商業航天產業基地,2007年以來,武漢先後獲建30多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循著『光谷』的發展模式及路徑,發展壯大、形成規模,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動力。今年3月以來,武漢幾乎每月都有一批總投資千億元左右的項目集中開工。

  昔日的『一鋼獨大』,如今已變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以汽車、光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生命健康等千億元產業為支橕的現代產業體系,特別是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引領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三大引擎』。目前,武漢光纖光纜產量的國內、國際市場佔有率分別達到66%和25%,激光產品國內佔有率超過50%。悄然之間,武漢已崛起為全球中小尺寸面板研發制造的高地。

  2016年9月,周智敏辦理了退休手續,前往光谷一家信息技術公司任職。『武漢工業逐漸變「輕」了,正在經歷經濟轉型,我也迎來個人事業發展的新機遇。』周智敏現在從事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的研發,為一些老制造企業提供智能化服務。2017年,武漢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827家,居中部地區第一。

  從科教『百花園』到產業『百果園』,增添經濟新動能

  1981年1月,武漢成立全國首家科技中介服務公司,提出『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服務社會化』,同年8月,舉辦全國第一次技術交易會;

  1983年,率先推進以『放活科研機構、放活科技人員』為主要內容的『雙放』改革;

  1987年,成立全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

  ……

  坐擁89所高校、121家科研院所、68名院士、130多萬在校大學生,武漢是全國聞名的智力密集區。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多次探索借力科研院所發展經濟,但由於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三權』管理不配套、不合理等問題,導致長期以來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躺在櫃子裡睡大覺』,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只有20%。

  如何把科教優勢變成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讓科創人員一朝致富,「名利雙收」』。為解決『三權』管理不配套、不合理的問題,2012年,武漢率先出臺『黃金十條』,規定科技成果完成人或團隊可得轉化收益的70%以上,高校院所科研人員下海,可保留崗位3至8年。2017年,武漢探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工程』,促進科技與資本、與企業精准對接,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為扶持科技企業,武漢實施科技經費『撥改貸』,試點投貸聯動,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引導基金規模,1000多家科技金融機構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在全國首創『萌芽貸』,引導資本『輸血』創新創業實體經濟。

  去年8月,武漢在全國率先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局,成立院士專家顧問團,著力提高在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此外,還采取校地共建的方式成立14家工研院,市場運作推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一年多來,武漢先後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9所高校舉辦大型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一大批科研成果走出校門,奔向市場。武漢大學劉經南院士團隊的全球首個『即時判』北斗高精度警保聯動智慧系統與兩家高科技公司達成合作,協議金額達10億元;華中科技大學樊寬軍教授等的『基於超導回旋加速器的質子放療裝備』與有關企業協議簽約金額超10億元……

  人纔是創新的根基,武漢探索實施『校友經濟』『城市合伙人』『大學生最友好城市』等模式,留住人纔、吸引人纔,走出了一條『科教培養人纔、人纔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路子。2017年,大學畢業生留漢就業創業人數達30.1萬,比2012年增長約3倍;5300餘名知名校友帶來簽約項目350多個。

  從漢正街搞活到光谷創業,改革創新壓茬乾

  今年,78歲的盲人鄭舉選又成了漢正街上的焦點人物,訪客不斷。

  1979年,武漢市恢復開放中斷了數十年的漢正街小商品市場,103名待業青年和社會無業人員經工商登記,成為全國首批個體經營者。鄭舉選就是其中之一,他用15元起家,成就了漢正街『盲俠神商』的創富神話。

  『敢為人先、追求卓越』,集中體現了武漢精神。伴隨著改革大潮和新技術革命,1988年,武漢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應運而生。這裡誕生了我國第一根光纖、第一個光傳輸系統,並逐步壯大成為光電子、生物醫藥、高端制造產業『三足鼎立』的高新產業聚集地,成為知名的創業創富『新碼頭』——中國光谷。

  29歲的王星澤是光谷眾多創業者中的佼佼者。去年8月,他從美國留學回來,創立合刃科技,開發新一代機器視覺傳感器和相應的整套人工智能系統。3個月後獲得光谷『3551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冠軍,攬得百萬元大獎。

  昔日,鄭舉選們選擇漢正街創業看重的是管理『放開』,而如今,王星澤們選擇光谷看重的是服務『跟上』。『那時候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放開一個口子,市場便迸發無限活力。』武漢市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姚蓮芳說,如今要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必須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

  從『一枚印章管審批、一個窗口辦完事』的行政審批改革,到創立『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審批服務模式;從每年投入上億元資金開展人纔計劃,到成立招纔局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從創設全國首個創新驅動發展委員會,到開展『千名局級乾部聯系服務千家企業』活動……

  一項項改革措施,從光谷推向全武漢,政府由『裁判員』向『服務員』轉變,推動企業逐步成為市場創新主體,激活大學院所真正成為創新創業的源頭活水,產業鏈、創新鏈、人纔鏈、資金鏈、政策鏈在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協同作用下,逐漸聚合成較完善的創新治理體系,奏響自主創新的大合唱。

  東湖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湖北自貿區……牢牢聚集國家戰略,武漢近年來在創新發展道路上堅定前行。到2017年底,武漢市場主體總量突破100萬家,光谷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59家。

  《人民日報》( 2018年10月20日04版)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改革開放40年·40人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