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安徽小崗:『改革第一村』的今與昔
2018-10-15 16:29:42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常河 邱玥 姜奕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光明日報記者常河邱玥姜奕名

  『大包乾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農村改革的成功為城市改革提供了借鑒,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推動我國改革向更深入、更廣闊的領域前進,從而造就了一個偉大民族的騰飛、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崛起。』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大包乾紀念館,這一段話被掛在醒目位置。它記載著中國『改革第一村』小崗村的輝煌與榮光,是小崗人引以為傲的歷史。近年來,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小崗村主動作為,因地制宜走出一條脫貧富民路。

   18個莊稼漢改變中國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乾,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1978年的一個寒夜,18位農民躲在嚴立華家,在一張『生死契約』上按下紅手印。

  在『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體制下,分田到戶無疑是『捅破天』的大事。當時的小崗村是著名的『三靠村』,『吃糧靠供應,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當時這幫年輕人之所以敢冒著殺頭的風險分田到戶,只有一個朴素的願望:吃飽飯活下去。』74歲的嚴立華回憶。

  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在暗夜擦亮的一根火柴,原本只想相互取暖,竟然引發燎原之火,不但照亮了中國的天空,更撞開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場改變中國億萬農民命運的改革實踐拉開大幕。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視察期間,稱贊小崗村當年的創舉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

  1979年,小崗村迎來大豐收。當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3.3萬斤,十幾年來第一次向國家交售餘糧,第一次歸還國家貸款,人均收入400元。餓肚子、逃荒要飯,在小崗村徹底成為歷史。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指出,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乾到戶』,並在一個較長時間內保持穩定。『大包乾』從此有了全國『戶口』。

  1982年,被稱為『中央一號文件』的《農村工作會議紀要》肯定了『包產到戶』『包乾到戶』在內的各種生產責任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大包乾』迅速在全國普及開來,成為我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形式。

   『二次土改』促跨越

  改革開放的春風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暖陽,讓小崗人的米袋糧倉進一步豐盈。然而,『一年越過溫飽線,二十年未進富裕門。』如果說前一句是小崗人敢為天下先的驕傲,後一句則是他們心中最大的隱痛。

  『村裡只有一條機耕路通往外界,老百姓一年忙到頭收入還不到2000元,村委會負著債,連買墨汁、紙張都靠借錢。』2004年,安徽省財政廳乾部沈浩掛職任小崗村村黨委第一書記,小崗村的現狀讓他不敢相信。

  曾經小崗人為了活路外出討飯;現在小崗人為了富裕外出打工。

  歷史再一次選擇了小崗村,這一次改革的焦點仍然是中國農村變革的永恆主題——土地。

  沈浩帶領小崗人開始推行『二次土改』,建立新型土地流轉機制。把土地集中起來,以合作社為『龍頭』,整合資源搞適度規模經營,村民以土地持股形式加入。

  曾經分到每一戶手裡的土地,又要集中起來。『土地流轉』,這個新名詞如同當年『大包乾』一樣,讓村民們困惑,但他們的心卻被吸引和震撼。

  沈浩一遍遍向村民解釋說:『以前大包乾是改革,現在土地流轉,也是改革。』

  改革,小崗人不能缺位。如今,嚴立華家的地都流轉給了村裡的葡萄園,一畝500元,一年能收入幾千塊。曾經豁出性命用『大包乾』拿回來的土地,他已經不再種了。

  嚴立華的兒子嚴小寶從寧波打工回到小崗村,和妻子開起了『紅手印土菜館』。國慶期間,每天來小崗村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顧客爆滿。嚴立華每天在村裡轉轉,和老人們聊聊天,喝喝茶,頤養天年。

  他知道,這個時代已經屬於他的後輩,一群被稱作『包二代』的年輕人。

   『包二代』迎風起舞

  2008年11月14日,安徽首個土地流轉交易中心在鳳陽縣成立,『包二代』,大包乾帶頭人之一嚴俊昌的兒子嚴德友,通過村部交易中心終端,領到200畝土地租賃證。早在2001年,他與20多個村民簽訂了一份契約,以每年一畝地500元的租金,租賃了80畝地種葡萄,如今每畝葡萄的收入是當初種糧的10倍。

  另一位大包乾帶頭人嚴宏昌還留著自家60多畝土地沒有流轉出去。他戀著土地,但他的後人也已經不再種地。兒子嚴餘山在村上開了一家KTV、一家土特產商店,還做起了快遞營業點業務。『現在每天要去收一次貨,一個月能有幾千件。』和嚴小寶一樣,嚴餘山也曾在外打工十餘年,最終選擇回鄉創業,互聯網成了他為小崗的農產品尋求新出路的主要手段。

  『40年前,我爸爸那輩人冒著巨大風險,打下小崗村今天的基礎,現在輪到我們二次創業了。』嚴餘山說。

  一度停滯不前的小崗村提速了,土地流轉起來,4300畝高標准農業示范田、葡萄種植園圍著村莊延伸;大包乾紀念館、沈浩紀念館、『當年農家』等紅色景點成為旅游熱點;一半以上村民辦起農家樂,平均兩家一個超市。

  村裡第一次來了大學生進村創業。大學生苗娟從村裡租來28畝地種蘑菇,第一年就基本還清貸款,如今已發展到150畝地的179個大棚,帶動100多戶村民致富。

  投資數億元的銀杏滴丸生產線、『零卡』飲料生產線和燕麥生產線均已建成投產;鄭飛公司簽約投資3億元的糧食全價值鏈示范園項目、禾味食品公司投資3億元的黑豆深加工項目正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鏈在小崗村蓬勃發展。

  2016年,小崗村開展了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和『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試點工作。今年初,每人350元的集體經濟收益股權分紅,第一次送到了小崗人手中。

  初秋,又是豐收的季節。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在盤算著村民的分紅收成。『從發展勢頭來看,來年集體經濟的收益會更好一些,給農民的分紅也會更多一些。』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改革開放40年·40人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