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搜 索
【漫評】改革開放40年,走出富民強農新路子
2018-09-27 19:21:59 來源:南方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5年關注『三農』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

  衡量『三農』發展水平和質量,要看兩個關鍵指標:吃得行不行,腰包鼓不鼓。40年來,全國糧食總產量接連跨上新臺階,確保了國家糧食安全,吃不飽飯徹底成為歷史;鄉親們的腰包越來越鼓,1978年全國農民人均收入只有134元,而2017年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432元。(9月26日《人民日報》)

  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以敢闖敢乾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特別是中國的農村改革,從小崗村的『大包乾』吹響了富民強農的『號角』,再到黨的十九大正式提出鄉村振興戰略,40年的風雨兼程,農業生產、農村面貌、農民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農業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務農重本,國之大綱。』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型、支柱型產業,決定著全國人民賴以生存的『糧袋子』『菜籃子』。40年的改革開放,為中國農業發展帶來了『牽一發動全身』的變革,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連續跨越新臺階,年產量已經超過1.3萬億斤;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林牧漁齊頭並進;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產業的融合度都在逐步攀昇,機械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更是全面推進……時間是最真實的記錄者,也是最偉大的書寫者,從農業發展指標的向好變化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農業發展的累累碩果,更是清醒認識到中國農業改革之路的正確性,必須堅持正確的發展道路不動搖、不松勁。

  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村民一邊享受著天藍、地綠、水淨的優質環境,另一邊也分享著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金山銀山』。(漫畫作者:朱慧卿)

  農村的環境面貌煥然一新。農村是農業發展的載體,更是農民生活的家園,農村的環境面貌更是匯聚了時代變革的氣息。人們最能直觀感受到的就是農村基礎設施的巨大變化。以經濟最發達的廣東省為例,截至2016年末,99.7%的村通公路、99.99%的村通電、99.98%的村通電話、98.5%的村通寬帶、24.8%的村有電商配送點。可以說,大到農村居民的集中居住、社區化改造,小到一條條『四好農村路』的建成通行,無不揭示出農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條件越發便捷。農村環境正在不斷向宜居、宜業、宜農轉變,各項服務民生的社會事業也得到全面進步,進一步帶動了農村精神面貌的顯著提昇。

  農民的幸福指數持續攀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其中,生活富裕是根本。40年的改革開放,農民是農村改革最大的受益者,不僅富了口袋,絕大多數農民都實現了收入的連翻增長,在精神面貌、文化水平、生產技術等方面更是得到長足的進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2012年的2.88?1降至2017年的2.71?1;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從2012年的37.5%下降到2017年的31.2%。而正在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更為6億多農民的『錢袋子』制定了全新目標,不斷增強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農村最好的建築是學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抓好農村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是從長遠改變貧困落後面貌的根本之計。(漫畫作者:楊佳)

  40年來,『三農』事業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積極變化,走出了一條富民強農的新路子。今後,我們仍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攻堅克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狠抓落實,創新農業發展新思路、探尋農村進步新面貌、挖掘農民增收新路子,堅決將農村改革進行到底,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無愧於人民的偉大業績。(南方網儲旭東)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