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孫立軍張悅鑫/攝 點擊圖片看詳細視頻)
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動畫事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取得了哪些成績?對動畫行業未來的發展有著怎樣的啟示?
改革開發40年來,中國動畫成績斐然。
從80年代中期到2000年,我國拍攝了一部動畫電影叫《寶蓮燈》。《寶蓮燈》當時的宣傳語很有代表性:15年來又一部動畫電影的誕生。也就是說,我們改革開放初期15年纔能做好一部動畫電影。而今年的暑期檔,短短40天內有超過6部的國產動畫電影同步在市場上放映。從『十五年磨一劍』到40天上映6部,可以看到40年來以動畫電影為代表的中國動畫行業,發展非常迅速。
不僅僅在數量上,中國動畫這40年在質量上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種進步體現在作品題材的多樣化上。改革之初,我國動畫行業僅有上海美術電影廠一花獨秀,生產創作的動畫電影大多也是單一的神話題材。其後,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深,我國動畫在題材上涉獵越發廣泛,既有《小兵張嘎》這樣的現實主義題材,也有《兔俠傳奇》等武俠題材的創作,包括近年來的《大魚海棠》、《大聖歸來》等等,呈現百花齊放之態。
另外,伴隨著專業動畫頻道的出現,我國的電視動畫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2000年以後,央視少兒、北京卡酷、上海炫動、湖南金鷹等24小時專業動畫頻道的相繼誕生,推動了中國電視動畫、特別是系列片的生產效率。2011年時,我國全年一共生產了約26萬分鍾的電視動畫,躍居全球第一大電視動畫生產國。
值得一提的還有動畫教育。2000年以前,我國只有北京電影學院一家開設了動畫專業,一屆學生最多只有幾十人。到了05年,全國有接近300所高校開設了動畫類專業,每年招生近十萬人,並且很多學校還開辦了研究生的教育。此外,類似北京電影學院阿達實驗班等動畫實驗班的誕生,也標志著中國的動畫教育正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一直以來,中國動畫都有『走出去』的優良基因,當前我國動畫應該如何更好地邁向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導、啟迪人們必須有好的作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也必須有好的作品。』依此來看,中國動畫的『走出去』應該是三步走。第一步要做好作品,這是前提。這個好作品不應該僅僅唯票房論、唯所謂的市場論,因為我們的市場還不夠健全。按照總書記的話講,好作品要『有溫度』,動畫如是,漫畫也如是。
第二步,要堅持培育好我們自己的市場,市場健康良好,纔會有更多人纔進入動畫行業。
第三步,要堅定走民族化道路。世界大家庭當中藝術是多元的,我國的水墨動畫、工筆重彩動畫都是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動畫,也曾獲得國際認可。要堅持從中挖掘前輩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經驗,並做好創新。不能只把傳統藝術動畫化,要面對世界潮流,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喜歡。只有這樣,文化纔可以得以傳承。
監制:張寧
編導:李方舟
攝影:張悅鑫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