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實現中國夢,基礎在『三農』
2018-09-26 19:32:05 來源:南方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恆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9月25日下午,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剛過,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入三江平原腹地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考察糧食生產和收獲情況,並強調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我們這麼大的國家,農業是不可或缺的』。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新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5年關注『三農』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黨中央提出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厚植農業農村發展新優勢,不斷開創『三農』發展新局面。一系列農村改革舉措的落地,為億萬農民帶來了福祉。我國糧食生產持續豐收,產能站上6000億公斤新臺階,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的自給率均超過98%。如今,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47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7公斤。

  『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優秀的人纔、先進的設備』。種糧,離不開種子;研發種子,離不開科技。正因如此,種業被譽為農業的『芯片』。種業不僅研發周期長、科研投入強度大、先進技術應用多,而且離不開優秀研發性人纔。例如,在人們熟知的隆平高科,含袁隆平本人在內,研發人員合計已超過600人,其中不乏大量國內領先的科研專家、國際一流的科技人纔,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橕。目前,我國在水稻、小麥、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用種上,已實現品種全部自主選育,中國人的飯碗裡主要裝的仍是中國糧,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綠色發展要有可持續性,農業生產不能竭澤而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人無遠慮必有近懮。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加之長期的高強度利用,耕地質量堪懮,退化面積較大,污染的耕地也不少,必須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護耕地,確保土質不斷優化,不能退化,做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一方面,要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實施『藏糧於地』戰略,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另一方面,要深入推進耕地質量保護提昇行動,紮實開展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和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修復工作,提昇全國耕地質量等級,築牢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此外,還要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集成一套用地與養地結合的技術模式,讓耕地休養生息,實現永續利用。

  實現中國夢,基礎在『三農』。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縱觀經濟發展史,當今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令世人驚嘆。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多次經歷高峰低谷的跌宕起伏,卻從來沒有哪一個時期像今天這樣,正在向高質量發展昂揚奮進。從東北黑土地的稻田到天山腳下的棉田,從內蒙古的天然生態林到海南的天然橡膠林,從西南的高原特色農業到西北的旱作農業……一幅幅『三農』新圖景中洋溢著一張張農民的笑臉,凝聚著黨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甘霖。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實現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必將蹄疾步穩、指日可待。(尹貴龍)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