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  國內要聞
搜 索
浦東新區:改革開放,讓城市更有溫度(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2018-09-25 12:50: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陸家嘴集團職工姚建良,退了休纔有空閑去江邊漫步。

  『嚇了一跳,居然這麼漂亮!吹著江風,看著美景,不要太舒服!』攝影愛好者老姚,從上世紀90年代初堅持同一角度拍攝陸家嘴,見證了浦東的脫胎換骨。

  去年底,黃浦江兩岸45公裡公共空間徹底貫通開放。其中,22公裡位於浦東。過去灰撲撲的『工業鏽帶』亮了,老碼頭、舊倉庫紛紛變身創意空間,不同顏色區分出騎行道、跑步道、步行道、綠化帶,如五彩絲帶飄飛江畔。

  還江於民,讓上海人心裡很暖。

  為了讓百姓更暖,上海在全市范圍大調研,浦東新區的領導乾部和機關工作人員也全壓到裡弄、村居和企業,細細走訪梳理,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調研對象70萬餘家、收集問題建議5萬餘條,問題解決率70%左右。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人大會議上海團審議時表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纔會安定有序。

  上海治城,核心是人,目標是讓城市更有溫度。

  從霧鎖寒江到兩岸通途,住得寬敞交通順暢,讓百姓舒心

  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人,過得捉襟見肘。

  上海媒體曾歷數城市建設等方面幾個全國『倒數第一』:市區平均每平方公裡擠著4.1萬人,人口密度之大,全國之最,三代人擠在一間房是常態;人均綠化面積0.47平方米,就是一張報紙大小。建築之密,廠房之擠,道路之狹,綠化之少,均為我國大城市之最。市區人均4平方米以下缺房戶有91.8萬多戶,佔全市戶數六成,比重之大為全國之最……

  當時,黃浦江上沒有一座橋,浦東孤懸鄉下。一起陸家嘴輪渡慘劇,將兩岸交通的窘迫暴露無遺。那是1987年12月10日,霧鎖寒江,輪渡停航,陸家嘴碼頭要過江上班的人和自行車越擠越多。很多企業實行打卡制度,遲到就要扣獎金。擁擠中發生踩踏,釀成重大安全事故。

  在浦東陳列館,還能看到一處實景展覽再現90年代初的陸家嘴:東方明珠塔已拔地而起;塔下,一條『爛泥渡路』還分外紮眼。浦東民謠唱道:『黃浦江邊有個爛泥渡,行人路過,沒有好衣褲……』

  而今,上海人均居住面積已達36平方米,在浦東張江科學城,規劃中900多萬平方米的人纔公寓將是年輕人的居住保障。

  黃浦江上,大橋、隧道飛架穿梭。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上海平均每兩年添一座大橋,相繼建造了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奉浦大橋、徐浦大橋……現在,擁有20餘座隧橋互通,浦東與浦西早已融為一體。

  浦東的開放,大大延展了上海的地理空間和心理空間,上海人心氣舒展了。

  從『找茬窗口』到家門口服務站,精細化服務,讓百姓溫暖

  『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這是從前。現在的浦東人煙稠密,人流如織,熱鬧而有序。過去黃浦江如『天塹』,現在公共交通10分鍾就穿越。

  位於浦東的地鐵世紀大道站,4條軌道交匯換乘,以日均35.8萬人次成為上海最大換乘站——超過冰島的總人口。十幾年來,一個名叫『世紀春霞』的服務團隊,提出一套『六心服務法』,為地鐵服務建立了高標准;面對超大客流忙而不亂的中控管理,也展現這塊發展高地的治理水平。城市治理要用『繡花』功夫,上海和浦東念茲在茲。

  上世紀80年代,深圳已經起飛,浦東尚未開發。為改變外商投資環境,上海聰明地設立『一個圖章』機構,把126個圖章變成一個大圖章,簡化審批手續,提高工作效率,直接撬動外資入滬。

  今天,加快智慧政府建設,全力打響『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品牌,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浦東推陳出新。

  浦東新區企業服務中心,有個『找茬窗口』,有意見能直說。

  『700多條「找茬」意見都一一登記在案,會集中查看、研究處理、及時反饋。』找茬窗口專員倪哲一說。企業可以找茬,窗口卻無否決權。『不設路障設路標,不打回票打清單,不給否決給路徑』『只說Yes不說No』……浦東將服務姿態放得比任何時候都要低,將工作做得更精更細。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超大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是世界級難題,上海不斷求解。

  二三十年前,上海裡弄都有一部公用電話,誰家有電話,居委會大媽揚聲傳呼,聲聲傳呼聯通了上海和世界;今天,精細化管理以另一種方式呈現。陸家嘴街道市新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娟展示了『家門口』服務站的工作原理。借助社工幫助,社區居民能用遠程視頻完成11項最常用事項的辦理。對於高度老齡化的上海,為老年人打通這樣的『最後一公裡』,很暖。

  浦東啟動河道整治、背街小巷整治,有關民生的服務供給和制度供給也更加精准化。一位浦東基層乾部說:『為了百姓感受,要用最小細節體現最高品質。』

  在上海人大會議浦東代表團,市委書記李強誠懇交心,希望要從群眾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每年抓一些具體項目,一件一件推進落實。『老百姓對城市是否安全、有序、乾淨,感受往往更直接。要守牢底線、補好短板、夯實基礎,通過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

  城市,屬於它最普通的百姓。

  從補上文化短板到打造『上海文化』品牌,文化建設,讓百姓充實

  城市要有溫度,必須有人文關懷、文化建設——這是上海領導層的共識。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有過三次文化發展戰略的大討論。第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圍繞加強文化領域立法;第二次是上世紀90年代末,使上海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理論先驅;第三次是最近,這次討論以全球城市為願景,把文化作為體現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資源,怎麼用好『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讓『上海文化』品牌成為金字招牌?

  浦東感到了壓力。『浦東人均公共文化場館面積不足巴黎、倫敦的1/8。』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黃瑋說。既聽得出『壓力滿滿』,也聽得出『取法乎上』。

  8年前,浦東人看個話劇還要去浦西。2010年的世博會,主會場席設浦東,浦東開始燦爛。

  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在一檔『2018對話區委書記』的訪談節目中,不談經濟,單談浦東一大撥令人驚艷的文化設施,『讓全上海人民眼紅』。

  『站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浦東人一如既往。

  現在,東方藝術中心每天上演高水准的音樂、舞蹈、戲劇;拖兒帶女逛上海的游客絕不會錯過上海科技館;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演唱會盛事不斷,還能秒變冰上舞蹈秀場;即使遠在臨港,都有美輪美奐的『大隱湖畔書局』,『共享圖書』7天免費借閱,更不要說能讓人玩瘋了的迪士尼樂園……

  還有更多屬於文化的驚喜正在醞釀:世博文化公園、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浦東美術館,加上已經鋼結構收尾的上海天文館——五大世界級水准的文化地標都將在2020年建成。

  有媒體人驚嘆,將來,可能全上海人都要去浦東追文藝了!

  浦東還希望,文化無處不在,轉角就能撞上。

  陸家嘴融書房,以前是落寞的老圖書館,現在是時尚的文化空間。3元錢,書能快遞到家;信用分達標,線上線下都能免證免押金借閱;每周兩場名家講座,講文化,也講金融知識……這樣的改頭換面,年輕金融白領喜歡。館長凌志榮說:『融書房,是金融的「融」,也是科技與圖書館的融合,更是融入與包容嘛!』

  年過花甲的姚建良有了小孫女——浦東的新居民,他決定追拍孫女的成長,也不會放棄追拍陸家嘴。記者問他,最滿意哪一張照片,他含蓄地笑,『下一張!』

  浦東新區28歲了,人們依然喜歡這樣一句話,『站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浦東,最美的在下一程。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