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中秋明,情是中秋濃。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早在《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一詞。《唐書太宗記》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至明清時,中秋節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諸如中秋等傳統節日,歷來也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月圓之時,漢族『摸秋』,湖南侗族『偷月亮菜』,傣族『拜月』,苗族『跳月』,臺灣高山族『托球舞』……各地區、各民族過節的習俗就異趣紛呈,也已經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中華民族中秋節的文化多樣性。這既是文化積淀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也是文化認同的深層心理元素。
『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是中秋節的固有習俗。中秋傳統文化離不開溯本求源,去追尋那質朴的價值源頭,從環環相扣的文化鏈條中,了解中秋節日所承載的文明成果沈淀和習慣固化表達,從而繼承最本真的文化精神和道德價值。將月餅放在中秋節俗文化環境中,就不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更是讓它充當精神的載體。
『互聯網+』文化,傳統文化更具『流行范兒』。互聯網與文化有著天然的黏合力,中秋節與『互聯網+』就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比如,在中秋佳節到來之際,許多百年老店就紛紛在網上推出『搶月餅紅包』等活動;各種『線上過中秋』的平臺網站也點燃了人們參與慶祝節日的熱情……借助『互聯網+』,中秋節變得更有味道,中華傳統文化也在『古今』之間獲得了更大的張力。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橕。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明確指出: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經濟社會發展同時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也已經成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而今以富有文化韻味的方式過節,就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
月圓中秋,讓傳統文化更有韻味更具『流行范兒』。一個民族的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0年,家國的巨大變化耀人眼目。處身新時代,在皜月當空、餅香四溢、親人團聚的時刻,中秋佳節所承載的傳統文化韻味也在人們心中昇騰而起。濃郁了『獲得感』,增強了文化自信,在築夢中國道路上13億多中華兒女也將續寫新的精彩。(秦平)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