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駐島官兵在巡邏(李文學/攝)
央視網消息(記者李文學)『雲霧滿山飄,海水繞海礁……自從那天上了島,我們就把你愛心上……』
《戰士第二故鄉》——長山列島駐島官兵的心聲。長山列島,面積8700平方千米,有32個大小島嶼,是遼東、山東半島的『鐵門閂』。
『島紮根在海裡,我紮根在島上!』
這是膠東半島千裡海防線上守島官兵的誓言,是以『海島為家、艱苦為榮、祖國為重、奉獻為本』的『老海島精神』。
這種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人都說咱島兒小,遠離大陸在前哨,風大浪又高啊……人都說咱島兒荒,從來不長一棵樹,全是那石頭和茅草……』
回首從前,這裡沒有道路、沒有營房,甚至沒有淡水,從硝煙彌漫的戰場上走出來的第一代海防官兵,爬高山、攀陡坡,劈山開路,用人抬、用肩扛,把幾百噸重的水泥和工具運上山頂。
1953年冬天,由於連續大風停航,在某『四無島』施工的連隊蔬菜吃完了,淡水也幾近枯竭,炊事班就用海水蒸饅頭,做出的饅頭又黑又硬,苦澀得舌頭發麻。連隊黨支部發出號召,要求黨員乾部帶頭,每人每頓至少吃1個饅頭。
『有咱戰士在山上,管叫那荒島變模樣。搬走那石頭,修起那帳房,栽上那松樹,放牧著牛羊……』
就這樣,連隊官兵硬是在島上紮下了根,建起了海上堡壘、鋼鐵海防。
不能忘記,那些在島上長期堅守的『老海島』,一家兩代三代甚至四代,為海防事業奉獻青春年華。
邢桂增從帶著戰場上的硝煙進島至離休,一乾就是三四十年,並先後把兒子、女兒送到部隊,繼續從事守島建島的事業。女兒邢艷雲軍校畢業後,放棄留校工作的機會,主動要求回到艱苦的小島,還動員丈夫和女兒任紅投入到守島建島事業中。前幾年,第三代守島人區通信營軍醫任紅光榮退休,同年兒子許桓銘軍校畢業後,義無反顧成了第四代守島人。
『我們對島有感情,島上也需要我們。』簡簡單單一句話,讓他們守了一代又一代。
高級工程師王明海紮根海島44年,先後9次放棄調入大城市的機會,始終堅守在船艇修理一線,盡職盡責,默默奉獻,被戰友們親切地稱為『海島不老松』。
『島是我的家,我聽黨的話,我愛我的家。』一首流傳在邊防海島上的歌曲,唱出了海防官兵以島為家、愛島建島的真摯感情。
苦中不言苦,苦中見精神,苦中有作為。
正是在這些『老海島』的無私奉獻下,昔日的荒島改天換地,建起了一座座碼頭、一幢幢樓房、一處處工事。

北部戰區陸軍某海防旅官兵在訓練(李文學/攝)
條件苦時,訓練不能掉隊;條件好了,訓練更要上層次。守島官兵把對祖國和使命的無限忠誠,轉化為敢於拼搏、勇爭第一的具體行動,在軍事比武競賽中摘金奪銀,湧現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張茂春、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和訓練尖子。
前不久,一批在1985年部隊整編中退役的海島老兵,重返曾經戰斗的老連隊,看到新單位一幕幕官兵無怨無悔投身改革的動人場景時,感慨萬千:『「老海島」的那股子勁沒有變,把海防交給你們,我們放心!』
『啊,祖國,親愛的祖國……這兒正是我最願意守衛的地方……啊,祖國,親愛的祖國……這兒就是我們的第二個故鄉。』
這首歌會一直嘹亮地唱下去,『老海島精神』也會一直傳承下去。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