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8日電題:情滿塞上奮進逐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寧夏發展紀實
新華社記者孫波、陳曉虎、榮啟涵、曹健
從賀蘭山岩畫的滄桑厚重,到西部雲基地漸成規模;從西海固的『苦瘠甲天下』,到『塞上江南』的糧果豐饒;從中國第一個縣級民族自治政府的成立,到各族兒女攜手奮進逐夢……古老與新生在這裡交匯,貧苦與甘飴在這裡並存,多元與一體在這裡交融。
這裡,是6.64萬平方公裡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雖幅員不大,卻始終是黨中央情之所系、心之所牽。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寧夏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塞上大地進入了新時代。
一甲子滄海桑田。天高雲淡的秋日裡,寧夏回族自治區迎來成立60周年大慶。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對寧夏來說,民生工作重中之重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習近平
寧夏西南,六盤山連綿起伏,峻拔疊翠。
提到它,最為人熟知的詩詞應是『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就在這豪邁的六盤山下,有一片千溝萬壑的西海固。戰爭的烽煙早已散去,但這裡的人們依然年年歲歲同乾旱和貧瘠『鏖戰』。
長纓何處?貧困的蒼龍,何時被縛住?
西海固,囊括了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彭陽縣等9個貧困縣區。由於雨水奇缺,流水切割及千百年來的盲目墾殖,這裡生存條件極差,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大戰略部署。10月,由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為組長的『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正式成立。
5個月後,習近平同志率團來到寧夏,開始為期6天的對口扶貧考察,並在銀川召開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雙方決定共同建設作為扶貧協作示范窗口的閩寧村。
1997年7月15日,由習近平同志親自命名的閩寧村在銀川城外永寧縣的一片戈壁灘上破土動工。
2016年7月,時隔近20年後再到固原,習近平總書記觸景生情地回憶:1997年我來到西海固,被當地的貧困狀態震撼了。看了以後,我就下決心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福建和寧夏開展對口幫扶。
坡地改梯田、打井窖、吊莊移民……習近平同志當年主導的那些扶貧措施,改變了無數西海固貧困家庭的命運。
今年64歲的謝興昌,就是其中一戶。
在永寧縣閩寧鎮自家新修的小院裡,謝興昌坐在棗樹下回憶:閩寧村奠基那天,習近平同志代表對口幫扶領導小組發來賀信。我就站在臺下聽人讀那信,聽著聽著就哭了,雖然那時閩寧還是一片荒涼,但我知道搬出山溝溝就一定會有希望……
『我到附近農場掰了4個玉米棒子、4個高粱穗子,拿著回西吉老家宣傳,讓大伙知道搬來這兒有水能種活糧食。』謝興昌說。
20多年過去了,謝興昌當年流淚憧憬的都已成真。
作為第一批走出西海固的移民,謝興昌經歷了閩寧鎮從幾百人到如今6萬多人的變化,群眾人均年收入從不足500元躍昇到2017年的12341元,昔日的『乾沙灘』變成了今天的『金沙灘』。
2016年7月,當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閩寧鎮,漫天風沙的荒灘已變成寬敞的柏油路、鱗次櫛比的紅瓦白牆小樓。
永寧縣委一位當時在場的同志回憶說:『總書記一路都在問老百姓的收入、上學、就醫,問村裡基礎設施配套。他說:「閩寧合作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這個寶貴經驗可以向全國推廣,做一個示范,實現共同富裕。」』
對寧夏的脫貧攻堅,習近平總書記關懷備至。
——『對寧夏來說,民生工作重中之重是打贏脫貧攻堅戰。』
60年前,寧夏回族自治區剛成立時連糧食都需要國家大量返銷;
60年後,在黨中央親切關懷下,寧夏見證了我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扶貧開發的生動實踐。
2017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達3453.9億元,分別是1978年和1958年的266倍和1053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0917元,分別是1978年和1958年的136倍和290倍。
——60年來,寧夏累計減貧330萬人,其中近5年減貧71.9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16.9個百分點。
——上世紀80年代起,寧夏組織開展了吊莊移民、生態移民、勞務移民、教育移民、插花移民等,先後實施了6次大規模移民搬遷,累計移民130多萬人。
——35年來,國家投向寧夏的扶貧資金達430餘億元,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產業大發展,打通了貧困地區『內通外聯』通道。
——22年來,閩寧合作務實推進,福建僅向固原市就提供資金及實物8.63億元,115家閩商企業在固原市建廠興業。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