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8日電題:家國團圓夢融入中華復興夢——傳統文化學者談中秋節的時代內涵
新華社記者 周瑋
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每每看到中秋圓月,我們會想到家人,想到故鄉,想到親友……中華的月亮文化注滿濃濃人倫情義,沈淀在中國人意識裡的中秋團圓意涵,成為中華兒女追求的生命情調、生命境界。
戊戌年中秋將至,讓我們來聽傳統文化學者話家國說團圓。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古時沒有日歷,人們以觀月象數日子。在觀象和欣賞中人們發現『月到中秋分外明』,於是中秋節就選擇了八月十五。
民俗學者李漢秋說,中華文化是倫理型的文化,源於大自然節律的節日,人們總要充實進社會倫理的內涵。中秋在歲時節日中尤重團圓,古代就稱它為『團圓節』。八月中秋的月亮是圓的,中華民族非常重視『圓』。在中國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月亮圓滿的時候也希望人間圓滿。團圓是天倫之圓,夫妻團圓、親人團圓,骨肉情深,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安享天倫之樂。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與時令瓜果是中秋節令食品,人們以家庭團聚的形式,分享勞動成果。月餅是民間享受節日親情的又一重要物象。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蕭放說,明清以來民間社會中秋節饋送月餅習俗流行。當代社會,傳統中秋節俗中保存最完整的是饋送月餅的節俗,月餅成為中秋節的象征,有的地方將中秋節稱為『月餅節』。『將月餅放在中秋節俗文化環境中,不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更是讓它充當精神的載體,分享親情與友情。』
中秋賞月是自古至今社會上下普遍流行的節俗。在蕭放看來,賞月是人與自然對話、溝通的良機,也是實現人際關系協調的有效途徑。在明月照天的情境中,享受回歸自然的樂趣,賞月節俗在今天尤有意義。人們利用難得的秋天明月,素心對月,各抒情懷,對於生活在喧囂都市的人們來說,是一次精神洗禮。
月圓之時,漢族『摸秋』,湖南侗族『偷月亮菜』,傣族『拜月』,苗族『跳月』,臺灣高山族『托球舞』……各地區、各民族過節的習俗異趣紛呈。『在中國不同民族和地區的中秋節習俗豐富多彩,形成了以中秋節為核心傳統的符號體系,構成了中華民族以生活為基礎的知識譜系,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中華民族中秋節的文化多樣性。』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林繼富說,生活在同一個社區、村落的不同民族共享中秋帶來的歡樂,從這個角度來說,中秋節是鑄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節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即便遠在他鄉異域、分散在天涯海角,中華兒女面對共同的皜月,都會產生心靈共鳴,形成心理凝聚。『這是文化積淀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這是文化認同的深層心理元素。』李漢秋說,家國團圓的願景是中國人愛家愛國的家國情懷的深層心理結構,是民族凝聚力的深層心理依據,也是我們今天努力實現中國夢的一種精神資源。
秋收季節,五谷豐登;中天圓月,秋香萬裡。國慶節與中秋毗鄰,聯稱雙節,傳統與時代融合,普天同慶。『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0年,家國巨大變化耀人眼目,中秋節慶成就的內容豐富非凡。』李漢秋說,國人的中秋願景眼見一步步愈來愈融入現實,家國團圓夢融入中華復興夢,可謂天上月圓,月下餅圓,人間夢圓。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